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如何规划标签:P.A.I.R方法详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如何规划标签:P.A.I.R方法详解

引用
1
来源
1.
https://help.flomoapp.com/thinking/iarp.html

在数字化时代,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个人知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传统的文件夹式知识管理方式虽然直观,但往往难以应对知识的复杂性和关联性。本文将介绍一种更灵活、更符合大脑工作方式的标签管理方法——P.A.I.R方法,帮助你更好地组织和管理个人知识。

为什么文件夹是一种古典的思维方式

无论是亚历山大图书馆,还是今日的维基百科,从历史的演进来看,知识管理一直伴随着两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存储对象”以及“组织方式”。

虽然我们在组织知识的时候有很多选择,但当下大多数笔记工具,都遵循“文件柜”格式——一个单位的知识被保存到一定的文件路径中,将其置于一个文件夹或者笔记簿中。当一个项目与许多事物相关时,可以应用标签,但每个文件一般只存储在一个嵌套的层次结构中。要访问这些信息,用户必须记住他们将文件存储在哪里,用什么标记,或者使用搜索功能来定位。

当你收集信息的时候,你会很快发现,每一篇内容可能和你考虑的很多问题有关。

但你如果按照上面的方法,把信息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它们就无法和其他许多内容产生联结,继而丧失了上下文,被孤零零的丢在某个角落,再也无法记起。

更麻烦的是,你读到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许多知识块(chunk),这些知识块在你现在的思维结构中的不同层次和位置上都有。这会导致你使用文件夹的时候陷入困境:如果一篇文章中对你现在研究的三个方面都有所关联,——那么你是否把它的副本放在所有三个地方?——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你以后对它做的任何修改,都需要3倍的工作。(想想文章开头电动沙发的例子)

结构是生长出来的

左图是我们的神经元细胞,右图是我们已知的模拟宇宙的形态,能看到自然界中无论宏观和微观,其实很少出现“结构明确”的分类,更多的是节点和连接,像一张网络,重要的节点不断地拓展,而更多的节点随着积累会建立更多连接。

这一点卢曼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了,他反复强调:创建类别是一个自顶向下的过程。你从结构开始,然后把材料归档。但我们的大脑不会按照分类来工作,当知识增长时,我们所知道的事物网络就会有机地生长。这看起来不像是搭建了某种建筑物的脚手架,而是更像是植物一样任其生长。

举个例子,在我学习交易平台相关内容的时候,很多知识并不会如下图一样展开,反而会随机的到来面前。

  • 第一个知识点“价值单元”,当时源自于一篇讲Booking.com[1]的方法论,记下来后并未在意
  • 第二个知识点则是一本书《代码2.0》,和交易平台也没什么关系
  • 第三个知识点“交易平台的核心要素”学习后,才意识到,第一个知识点可以放在其下面,而第二个知识点和其是平级关系•基于第三个知识点,在对应的书中《平台革命》学习到了第四个知识点
  • 基于第二个知识点,在对应的书中《代码2.0》挖掘到了第五个知识点

虽然最终整理在幕布的结构看似条理清晰,但实际上学习的过程并非如此。如果一上来就希望能如下图一样有明晰的结构,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反而更像是一株植物,慢慢的将这个结构生长出来。

分类像建筑物,一经设计好再改进就面临彻底重构的问题。而我们吸收知识更像是神经回路不断被加强/减弱的过程,收集之后会慢慢的生长出来结构。所以试图一次性建立好一个明确的分类体系不但没有意义,也没有可能性——除非你停止生长。

整理究竟是目的,还是路径?

任何一个好的系统都不应该耗费你大量的时间去维护,一旦你需要不断地“定期”维护一个系统,那么就违背了系统的初衷——整理东西本身并不能产生太大的价值,除了耗费时间。

更好的方式是让系统能自然生长,随着你的认知变化而生长。而更关键的应该是,由问题驱动自己不断探索领域,然后通过不断地刻意练习,来在某个领域积累知识的复利。

整理只是路径,而非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我们在某个领域又进一步精进了。

何谓P.A.I.R方法

每个标签生来并不平等。有些会成为主要导航(如#营销#设计),有些会成为记录内容的补充(如#营销管理#零售的哲学)。

许多flomo用户纠结的点在于,要么把标签当做像文件夹一样的分类来用,要么当做内容补充来用,而忽略了标签的作用在于“方便我们索引”,谁说一个MEMO只能打一个标签呢?——毕竟我们的核心不在于一个完美的分类,而在于当我们想要提取的时候,能找到。

在理解了标签的两种类型后(其实还有很多,这里不展开),我们着重讲下用以“导航”的标签用法。受TiagoForte的P.A.R.A的思路启发,在flomo中我尝试用一种更简单的方式P.A.I.R来对内容进行“索引”。

当然,信息被个人主观的理解,贴上标签建立连接,成为知识。所以每个人的体系都不一样,所以一定是个性化的,不断生长的,所以不存在完美的方案,只存在适合你的方案。

P.A.I.R是一组缩写,即:

  • Project(项目):是指一个将要发生的独立事件,并且这个事件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至少需要多个动作才能完成。比如要写一本书,需要整理资料,罗列提纲,撰写内容,联系出版社。类似生活中还有组织一次旅游,录制一期播客等。
  • Area(领域):这是最重要的概念,即日常你需要精进的“领域”,比如健康就是一个领域,而跑步则是项目;写作是一个领域,而写一篇公众号文章则是一个项目;
  • Inbox(收件箱):我会将所有临时性的,还未消化的内容放置于此,定期来进行归档、整理或者删除。可以当做大脑的缓存,避免记录的时候纠结放在哪里。
  • Resource(资源):对应到卢曼的Zettelkasten方法中,更像是永久笔记。一般来说是兴趣、主题、资产等内容。注意是自己消化过的内容,而非机械的收藏。

这里面最难的其实是Area(领域),即你最关注的领域是什么。我们的一生中由许多事件构成。只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其实并没有一个关于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完整的项目清单。但是他们却会告诉你,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当这样忙忙碌碌多年以后,其实发现自己可能做了许多事,但是却“样样稀松”。这就是只有项目,而缺乏Area(领域)聚焦带来的问题。

下图是我的一组“置顶”标签,能看很多“变通”之处:

  • Inbox承担我的缓存
  • Area放着众多我关心的领域,当然也在定期替换
  • Project放着在执行项目的相关资料
  • flomo是最主要的项目
  • Marketplace是最重要研究的领域
  • Sheep、Books是最主要的资源(Sheep是指人物,即羔羊)

而置顶标签之外,大量的标签都不再承载“导航”的功能,仅仅用来当做MEMO内容的补充。所以即使有几百个标签,也不会觉得难以管理。

以上只是少楠个人的用法,期望能让各位换个角度看“标签”的用法,下面是使用这种方法实践一年后的一些变化:

  • 用flomo记录一年后,自己发生了什么变化(opensnewwindow)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