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孩子分离焦虑:让告别不再艰难
攻克孩子分离焦虑:让告别不再艰难
许多妈妈都曾被这样的场景困扰:孩子与自己难舍难分,只要妈妈一离开就哭闹不止,导致妈妈常常上班迟到。那么,孩子的分离焦虑究竟该如何破解呢?其实,只要掌握正确方法,让孩子微笑着与妈妈告别并非难事。接下来,先为大家分享一种有效的方法 —— 梯子分离法,再总结妈妈们在应对分离焦虑时常犯的 4 个错误。
梯子分离法:温和助力,循序渐进
梯子分离法是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能够帮助孩子逐步度过分离焦虑期。之所以称之为 “梯子分离法”,是因为它如同爬梯子,需要一步一步进行。孩子从完全依赖妈妈、不愿分开,到能够微笑着说再见,也需要这样循序渐进的过渡。该方法将与妈妈分离的过程拆解成一个个难度逐渐递增的小任务,就像台阶一样,让孩子逐个完成。每个任务在前一个的基础上增加一点难度,这样孩子适应起来不会过于困难,而且一次次的小成功能够增强孩子的信心,积累成功经验,助力孩子走向最终的独立。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机会,为孩子设置以下 7 个 “梯子任务”:
- 孩子玩游戏时,妈妈安静坐在旁边。
- 孩子玩耍,妈妈坐在同一房间约 2 米外的沙发上。
- 孩子和爸爸在客厅玩,妈妈去阳台做 20 分钟左右家务。
- 孩子和爸爸在家玩,妈妈下楼扔垃圾,时长 5 - 10 分钟。
- 孩子和爸爸、奶奶在家,妈妈下楼买东西,大约半小时。
- 孩子和爸爸、奶奶在家,妈妈出门办事,离开两小时。
- 孩子和奶奶在家,爸爸妈妈离开半天。
可以看出,妈妈离开孩子的时间和距离逐渐增加,同时孩子与爸爸、奶奶的相处增多,与其他家人的联结也在加强。
4 个常见误区,妈妈们需避开
提前打好 “预防针”:在与孩子分开前,尤其是较长时间的分离,一定要提前告知孩子妈妈去哪里、做什么、多久回来。因为未知会让孩子恐惧,他们认知和时间感知能力有限,妈妈突然消失会让孩子不安。每次分开都提前告知,这不仅是告知,更是一种仪式和尊重,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千万不要为避免孩子哭闹而编造理由偷偷溜走,这会消耗孩子的信任,增加其对分离的恐惧。
学会用孩子的语言来解释:和孩子沟通时,要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比如解释上班,可像 “我们昨天玩的小游戏很有趣,妈妈要去教别的阿姨陪她们宝宝玩” 这样表述。对于离开时间,用孩子的作息解释,如 “你午觉睡醒时妈妈就回来了”。解释最好提前半天到一天,找安静时刻告知,不要临出门才说。
离开的时候不要拖泥带水:孩子面对分离哭泣很正常,但哭多久与告别的方式相关。妈妈告别时不要过于唠叨、温柔,不停解释、安慰只会让孩子更脆弱,增加离别的痛苦。要相信孩子能克服挑战,不要试图用解释阻止孩子哭,简短告别、保持微笑,迅速出门,孩子通常哭一会儿就会平静。
- 给孩子正面的强化:回家后,不要忽略或过度关注孩子分离时的情绪。应肯定孩子的勇敢独立,如 “宝贝,奶奶说妈妈走后你很勇敢”,同时将离开与开心事联系,如 “奶奶说你们玩了有趣游戏”,让孩子明白妈妈不在也能开心,避免说消极暗示的话。此外,多让孩子与其他家人相处,多外出接触不同人,减少对妈妈的过度依赖。
虽然孩子克服分离焦虑需要时间,但相信终有一天,孩子会微笑着与妈妈告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