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办公股价暴跌:万丈深渊还是黄金坑?
金山办公股价暴跌:万丈深渊还是黄金坑?
8月24日晚,金山办公发布了一份中期业绩报告,这份报告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引发市场剧烈反应。第二天开盘,金山办公股价暴跌超17%,随后三天内跌幅更是达到26%。这场股价暴跌背后,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
2019年11月18日,金山办公正式登陆科创板,股票代码“688111”。作为国内办公软件的领军企业,金山办公自上市以来备受资本市场追捧,上市当天股价就上涨203%。随后借着疫情带来的“居家办公”东风,股价最高攀升至520元/股,市值一度突破2400亿元,成为科创板的明星企业。
然而,2021年8月24日晚的一份中期业绩报告,却给这家明星企业带来了沉重一击。第二天开盘,金山办公股价暴跌超17%,随后三天内跌幅更是达到26%。这场股价暴跌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为何股价暴跌?
回看这份引发暴跌的“2021年中期报告”,主要存在两方面出乎市场预期的因素:
业绩不及预期:公司2021年中期报告显示,上半年实现营收15.65亿元,同比增长70.90%;实现归母净利润5.49亿元,同比增长53.54%;扣非归母净利润4.59亿元,同比增长72.65%。从表面数据来看,公司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仔细分析季度数据会发现,第二季度营收为7.916亿元,较第一季度7.734亿元几乎无增长;扣非后净利润更是从一季度的2.575亿元降至2.013亿元,环比下降27.92%。同时,二季度毛利率和净利率也出现明显下滑,分别下降3.43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
大股东计划减持:与中期报告同时发布的,还有《金山办公:关于5%以上股东减持股份计划公告》。公告显示,公司股东奇文N维计划减持不超过3,179,000股,占总股本0.69%。值得注意的是,奇文N维实为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在公司业绩不佳的情况下,管理层带头减持,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前方是万丈深渊?
面对股价暴跌,投资者最关心的是:金山办公是否已经从优等生变成了差生?让我们深入分析两个利空因素背后的原因:
- 二季度业绩下滑是否代表业绩拐点?
营业成本:2021年上半年公司云服务规模迅速扩张,云端上传文件数量达到1085亿份,同比增长20.8%。激增的云端服务使得公司对服务器的采购及租赁需求大幅增长,导致营业成本上升。
研发费用:2021年上半年公司平均在职研发人员达到2188人,较2020年全年增长13.78%。高研发投入是软件企业的常态,以同行业上市公司广联达为例,2021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占比高达25.56%。
销售费用:2021年上半年销售费用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营销活动停滞,基数较低;同时公司加大了品牌推广力度,包括赞助北京冬奥会及成都大运会等。
- 员工持股计划减持是否意味着管理层看空公司?
- 对于短期内股价发生爆发性增长的企业来说,员工持股计划的高位减持属于常规操作。金山办公上市至今已进行两次股份减持及一次股东询价转让,本次减持比例较小,属于正常现象。
综合来看,本次股价下跌更多是市场对短期业绩波动的过度反应。2020年受疫情刺激,公司股价快速上涨,2021年随着疫情红利消退,股价自然进入调整期。同时,公司短期内成本费用上升主要是由于业务扩张需求,尚未出现业绩拐点信号。
前方是黄金坑?
要判断本轮下跌是否带来投资机会,需要深入分析公司业务模式和发展前景:
金山办公成立于1999年,旗下拥有WPS系列办公软件及金山词霸等产品。2021年中报显示,公司业务收入主要分为三部分:
办公软件产品使用授权:2021年上半年营收6.40亿元,同比增长199%,是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其中,G端客户渗透率已较高,To B端客户(中小企业)市场仍有较大空间。
办公服务订阅:2021年上半年营收7.35亿元,同比增长38%。截至2021年6月,公司主要产品月度活跃用户(MAU)达5.01亿,付费个人会员数2188万,付费比例为4.38%,未来存在提升空间。
互联网广告推广服务:2021年上半年营收1.90亿元,同比增长12%。公司对广告业务较为克制,以用户体验为主。
从成长空间来看:
办公软件产品使用授权:假设完全替代微软在政 府及事业单位的应用,年收入上限约为50.5亿元。
办公服务订阅:假设保持现有增长速度,5年后年收入可达17.14亿元。
互联网广告推广服务:维持现有收入水平,约1.90亿元。
综合来看,金山办公未来营业收入成长空间上限约为69.54亿元,较2020年度营收22.61亿元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截至2021年8月30日,公司股价报收于251元/股,对应动态市盈率108倍,已进入相对合理区间。但鉴于市场稳定性较差,且股价已进入下降通道,短期内是否为黄金坑还需进一步观察。
总结:金山办公股价暴跌背后,既有短期业绩波动的影响,也有市场情绪的反应。从长期来看,公司作为国内办公软件领军企业,仍具备较大发展潜力。投资者需理性看待短期波动,关注公司基本面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