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清明节,作为我国八大传统节日之一,兼具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其文化内涵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死观和文化记忆。从寒食节到清明节,从节气到节日,这一传统节日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形成了多元丰富的文化体系。本文通过多位专家学者的对话,深入探讨了清明节的文化渊源、历史演变及其当代传承意义。
从节气到节日:清明文化的历史形成
清明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指出,清明节经历了从寒食节到清明节,再到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发展过程。寒食节的起源与介子推和晋文公的传说密切相关,而晋文公作为多民族混血儿,与其多民族的治理团队共同塑造了晋国文化统一又多元的局面。寒食清明节的形成,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认为,清明节文化的传承以身体实践和文化记忆为基本方式。扫墓是悲伤的,踏青又是快乐的;两种情绪统一于清明节,意涵了清明节中以“我”为中心的“我”与祖先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均在于呵护生命,关怀生命和对生命的尊重。
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张勃指出,清明作为节气,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其《淮南子·天文训》中就有记载。而清明节作为节日,则是在唐代逐渐形成的。唐朝政府为了方便官民扫墓,甚至给官员放假,这进一步强化了民俗民风的发展。到了公元790年,清明节的假期已达到7天,这在古代生活中是相当罕见的,也说明了至盛唐时期,清明节文化已在社会中占有了重要地位与意义。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侯仰军则提到,清明节的形成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三月三这三个节气和节日的结合。其中,三月三的上巳节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甚至被称作情人节,比西方情人节早了六七百年。王羲之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描写文人雅士在这一天的活动。
王野翔 画作《兰亭修禊图》(可左右划动上图查看完整画作)。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41位朋友在兰亭曲水流觞前修禊(音xì),酒杯在曲水中漂流,停在哪位面前,哪位就作诗一首,这叫一觞一咏。修禊是三月三这天的古老习俗。
清明文化的文学表达
文学作为最能直接反映人的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媒介,在与清明节文化、社会习俗的结合中,为后世留下了丰硕的文艺成果。侯仰军提到,关于清明节的起源,民间传说中都与孝道密不可分。比如在山东和东北地区广泛流传的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就是一个关于孝道的故事。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表明唐朝人在清明节扫墓已非常普遍。南宋诗人高翥的《清明日对酒》也描绘了宋代清明节人们到郊外扫墓的感人场面。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柳永(宋)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紺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清明文化的创造性继承
新时代的清明节既延续了传统,又赋予了新的文化意义。林继富认为,新时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更多在于强化感恩意识、生活意识和国家意识。通过扫墓等形式释放对祖先、自然的情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此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田兆元提到,中国民协在清明节庆文化的推广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举办“我们的节日”等活动,不仅让民众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和现在,也让节日传统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特别是高校清明文化传承创新联盟的成立,让高校成为清明文化传承实践的一支生力军,为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继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语
清明节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展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感恩自然的家国情怀,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宇宙观与朴实、高贵的生活、生命哲学。在当代社会,清明节不仅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时刻,更是传承文化、弘扬美德的重要契机。通过不断创新和传承,清明节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原文发表于《文艺报》2019年4月3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