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个省份美食之浙江
一天一个省份美食之浙江
浙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从南宋时期的宫廷美食到当代的创新菜品,每一道佳肴都凝聚着山水与人文的精华。从杭州的西湖醋鱼到宁波的雪菜黄鱼汤,从绍兴黄酒到龙井虾仁,浙江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食客前来探寻。
在华夏大地的东南沿海,有一片被称为“浙”的神奇土地,这便是浙江省。“浙”之名,源于境内蜿蜒曲折的钱塘江,因其江流曲折如“之”字,古称“浙江”,唐代时设浙江西道、东道,到元代正式定名为“浙江省”。浙江东濒东海,北接沪苏,南邻福建,西连赣皖,陆地面积10.55万平方公里,漫长的海岸线在全国独占鳌头,而地貌上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到了74.6%,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说法。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为浙江饮食文化的发展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浙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那时的越人以稻米为主食,辅之以丰富的鱼虾,“饭稻羹鱼”成为他们最质朴的饮食方式,《吴越春秋》便如实记载了这一传统饮食。时光流转到南宋,临安(今杭州)成为都城,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为浙江饮食带来了巨大变革。南北风味在这里碰撞交融,“南甜北咸”的饮食格局逐渐形成。宫廷之中,精致的“蟹酿橙”成为御膳佳肴,将蟹肉巧妙地填入橙盅,经蒸制后,果香与海鲜的鲜美完美融合;
南宋名菜蟹酿橙,将蟹肉填入橙盅蒸制,果香与蟹鲜交融,一口尝尽宋韵滋味。
市井街巷里,“宋嫂鱼羹”也备受百姓喜爱,一碗羹汤,凝聚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宋嫂鱼羹源起南宋,以鳜鱼或鲈鱼为主料,汤浓味醇、鱼肉鲜嫩,尽显杭帮菜鲜美。
明清时期,浙江的商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宁波,凭借海上贸易的优势,引入了南洋香料,当地百姓将其融入烹饪之中,创制出了经典的“雪菜黄鱼汤”,雪白的汤色里,黄鱼的鲜美与雪里蕻的咸香相互映衬,宛如海浪拍岸,带来独特的味觉冲击。
宁波特色雪菜黄鱼汤,黄鱼与雪菜同煮,汤色乳白,黄鱼鲜嫩,雪菜提鲜,鲜上加鲜。
同一时期,绍兴黄酒的酿造技艺日臻成熟,那馥郁醇厚的酒香,成为文人雅士宴饮时必不可少的点缀,无数诗篇在黄酒的微醺中诞生。民国时期,西餐传入,与本土菜肴发生奇妙碰撞,杭州的“楼外楼”顺势推出了“龙井虾仁”,嫩绿的龙井新茶与鲜嫩的虾仁相遇,以茶入馔,茶香提鲜,成就了一道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菜。
杭州名菜龙井虾仁,将鲜嫩虾仁与清新龙井同炒,虾肉Q弹,茶香四溢,尽显江南风味。
步入当代,浙江饮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温州人率先开创“预制菜”模式,让人们在家中也能轻松品尝到地道的美食;衢州的“三头一掌”,以鸭头、兔头、鱼头和鸭掌为主料,用辣椒、桂皮精心卤制,那热辣的口感风靡全国,即便与川湘的辣味相比也毫不逊色。
衢州“三头一掌”,以鸭头、兔头、鱼头和鸭掌为主料,加多种香料卤制,香辣上头超解馋。
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上,浙江厨师们大展身手,推出“东坡牛肉”等融合菜,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元素完美融合,向世界展示了浙江饮食的独特魅力。
浙江饮食的风味特点,既源于自然馈赠,也饱含人文底蕴。杭帮菜追求“清鲜本味”,一道“西湖醋鱼”便是最好的例证。新鲜的草鱼经烹制后,仅用醋、糖、姜简单调味,鱼肉鲜嫩无比,甚至有着类似蟹肉的鲜美口感,让人回味无穷。
南宋传承的西湖醋鱼,以西湖草鱼为主料,经活杀、水煮,淋上糖醋汁,酸甜可口,有蟹肉滋味 。
宁波靠海吃海,饮食以咸鲜著称,“红膏炝蟹”便是其代表。将肥美的梭子蟹用盐卤腌制,蟹肉晶莹剔透,咸中透着浓郁的鲜,每一口都仿佛能品尝到大海的气息。
红膏炝蟹是宁波特色美食,以梭子蟹为原料,用盐卤生腌,膏红肉嫩,咸鲜滋味尽显海洋风情。
在浙江,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的美食。丽水山区,人们用梅干菜和土猪肉为馅料,以炭火烘烤出焦香酥脆的“缙云烧饼”,一口咬下,满是山野的质朴味道;
缙云烧饼源自浙江丽水,用梅干菜与土猪肉作馅,贴于特制桶炉内壁烘烤,焦香酥脆 。
舟山群岛,渔民们将捕捞上来的“嵊泗贻贝”或是清蒸,或是酒糟腌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海味的纯粹。而绍兴人,每到立冬便会忙着酿制“冬酿酒”,嘉兴人在端午时节则会精心裹制“五芳斋粽子”,食材与节气紧密相连,体现出浙江人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
嘉兴五芳斋粽子,传承百年工艺,以糯米、鲜肉等为料,粽叶裹香,咸甜多样,口感丰富。
说起浙江美食,不得不提那些家喻户晓的招牌菜。杭州的东坡肉,相传是苏轼谪居杭州时所创。苏轼疏浚西湖后,为犒劳民工,将猪肉切成方块,用黄酒、酱油慢炖两小时,那肥而不腻的秘诀就在于黄酒的浸润,炖好的东坡肉,油脂完美地融入汤汁,入口酥烂如豆腐,让人赞不绝口,苏轼还为此写下《猪肉颂》:“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相传苏轼所创的东坡肉,精选五花肉,加黄酒、酱油慢炖,色泽红亮,肥而不腻、酥而不碎 。
宁波的雪菜大汤黄鱼,选用野生大黄鱼与雪里蕻同煮,大火炖煮出乳白的汤色,黄鱼的鲜味与雪菜的咸香相互叠加,每一口汤都鲜得让人陶醉。温州的灯盏糕,将萝卜丝、肉末裹在米浆中油炸,因其外形酷似古代的灯盏而得名,咬上一口,外脆内糯,香酥可口。绍兴的醉鸡,选用当地的越鸡,用花雕酒精心浸泡,肉质紧实,透着浓郁的酒香,冷藏后切片,宛如琥珀般晶莹剔透。
绍兴醉鸡以越鸡为原料,用花雕酒精心浸泡,肉质紧实、酒香四溢,冷藏后风味更佳。
金华的火腿蜜汁火方,选用三年陈的火腿,切成薄片,用蜜汁蒸透,咸甜交织,正如金华人刚柔并济的性格。
金华火腿,浙江金华特产,选用“两头乌”猪后腿,经多道工序腌制发酵,色味俱佳,闻名遐迩 。
从古至今,浙江饮食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古代,人们凭借智慧创造出许多独特的烹饪技艺。南宋的“蟹酿橙”,依照《山家清供》中的古法,将蟹肉填入橙盅蒸制,让果香与海鲜在小小的橙盅里相遇;明清时期的“鱼鲞”,将东海黄鱼盐渍后风干,可保存数月之久,炖汤时鲜味更是倍增。而在现代,科技为浙江饮食注入了新的活力。绍兴推出“黄酒冰淇淋”,将醇厚的黄酒与清爽的冰淇淋相结合;
将绍兴黄酒与冰淇淋奇妙结合,既有醇厚酒香,又有冰爽口感,传统与新潮碰撞出独特风味。
杭州则运用液氮冷冻技术制作“龙井茶香慕斯”,让传统的龙井茶香以全新的口感呈现。
融合杭州龙井与甜品工艺的龙井茶香慕斯,细腻丝滑,入口满是清新茶香与甜蜜奶香。
同时,浙江也在积极践行可持续饮食理念,舟山大力推广“海洋牧场”养殖生态海鲜,宁波研发植物基“素蟹粉”替代传统食材,让美食与环保同行。
浙江饮食文化里,还有许多有趣的名人故事。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临安宴会必配十道小菜的习俗,开创了江南宴席精致化的先河。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诗风兼具豪放与沉郁,存诗九千多首。
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曾以绍兴花雕宴请外宾,盛赞其“琥珀光中见华夏”,让绍兴黄酒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家金庸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本名查良镛 ,浙江海宁人,新派武侠小说泰斗。
偏爱杭州“叫化鸡”,还将其写入《射雕英雄传》中洪七公与黄蓉的经典桥段,让这道美食随着武侠小说的传播而声名远扬。
叫化鸡用荷叶包裹鸡身,再裹上黄泥烘烤,鸡肉鲜嫩多汁,带着荷叶清香,滋味独特。
如今,浙江的特产手信也十分丰富。既有金华火腿、绍兴女儿红、宁波油焖笋罐头这些传统风味经典,也有杭州龙井茶酥、温州即食鸭舌、舟山海鲜零食大礼包等创新潮品,无论是馈赠亲友,还是自己品尝,都能让人感受到浙江饮食的独特魅力。
绍兴女儿红属绍兴黄酒,在女儿出生时埋入地下,待出嫁启封,酒香馥郁,承载岁月与祝福。
浙江饮食,就像一部流动的史诗,从河姆渡的稻作文明起步,历经岁月变迁,直至数字时代的无人机送餐;从苏轼笔下的烟火气,到G20峰会上的国宴美学,每一口都凝聚着山水与人文的精华。恰似那日夜奔涌的钱塘潮水,浙江人的餐桌永远在传统与创新的浪尖上翩翩起舞,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美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