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模型压缩——量化方法解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模型压缩——量化方法解读

引用
CSDN
1.
https://m.blog.csdn.net/xiaojia1001/article/details/144133470

模型量化是深度学习模型压缩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将高精度浮点数转换为低精度定点数,可以在保持模型性能的同时,显著降低模型的存储空间和计算复杂度。本文将详细介绍模型量化的原理、定点数与浮点数的运算差异,以及两种主要的量化方法:基于k-means的量化和线性量化。

1.引言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剪枝、蒸馏等通过减少模型参数量来进行压缩的方法。除这些方法以外,量化(quantization) 是另一种能够压缩模型参数的方法。与前面方法不同的是,量化并不减少模型参数量,而是通过修改网络中每个参数占用的比特数,从而减少模型参数占用的空间。

使用量化压缩模型的基本理论在于:计算机中不同数据类型的加法和乘法操作耗时是不同的

上图可以看到,8位整型的加法运算比32位浮点型的加法运算速度要快30倍,8位整型的乘法运算比32位浮点型的乘法运算要快18倍。

模型量化有以下几个好处:

  • 减小模型大小:如 int8 量化可减少 75% 的模型大小,int8 量化模型大小一般为 32 位浮点模型大小的 1/4。
  • 加快推理速度:浮点型可以访问四次 int8 整型,整型运算比浮点型运算更快;CPU 用 int8 计算的速度更快。
  • 适配边缘计算设备:一些IoT和智能手机上的微处理器通常是低功耗的,硬件加速器NPU只支持int8,通常需要8位量化才能加速。

2.浮点运算和定点运算

整个模型的量化是围绕数据类型转换展开的,因此,了解数据类型是学习模型量化的基础。

与模型量化相关的所有数据类型可以分为三类:

整数

定点数

浮点数
,整数比较简单,我们这里重点介绍定点数和浮点数。

2.1 定点数

定点数的小数点位置固定,所有数字的小数位数相同,因此可以直接进行按位左移操作,变成整数直接进行加减运算。

定点数运算可以视为在整数运算的基础上加了小数点位置的管理,它的运算规则与整数运算规则完全相同,因此定点数运算也具备与整数一样高效的运算速度。

定点数优点:运算速度较快,适合于资源受限的系统,例如:嵌入式系统;缺点:只能表示一定范围内的数字,超出范围则表示准确表示。

2.2 浮点数

浮点数通常采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由
符号位

指数位

尾数
三部分组成,浮点数在计算时需要同时计算指数和尾数,并且需要对结果进行归一化。

举例:12300用浮点数可以表示为1.23 x 10^4, 在这个浮点数中,符号为0表示正数,尾数为1.23,指数为4表示尾数1.23需要向右移动4位。

常见的浮点数汇总如下图所示:

  • fp32:指数8位,尾数23位;
  • fp16:指数5位,尾数11位,是16位浮点数的标准表示,所有硬件设备都支持;
  • bf16:指数8位,尾数7位,是16位浮点数的优化表示,相比fp16扩大了数值可表示范围,降低了数值下溢和上溢风险,但并不是所有硬件设备都支持;
  • fp8(E4M3):指数4位,尾数3位,精度更高;
  • fp8(E5M2):指数5位,尾数2位,数值范围更大;

与定点数相比,浮点数可以表示的数据范围大得多,但是浮点运算比定点运算涉及更多步骤,导致计算速度较慢。

3.量化方法

量化基本方法有两种:基于k-means的量化线性量化

3.1 K-means量化

基于 k-means 的量化(K-means-based Quantization):存储方式为整型权重 + 浮点型的转换表,计算方式为浮点计算。

每个权重的位置只需要存储聚类的索引值。将权重聚类成4类(0,1,2,3),就可以实现2-bit的压缩。 存储占用从
32bit x 16 = 512 bit = 64 B
=> 2bit x 16 + 32 bit x 4 = 32 bit + 128 bit = 160 bit =
20 B
,如下图所示:

注:推理时,我们读取转换表,根据索引值获取对应的值。训练时,我们将gradient按照weights的聚类方式进行聚类相加,反向传播到转换表,更新转换表的值。

我们以下面这个
weights
权重的数据为例,来解读k-means的运算过程。

import random
from fast_pytorch_kmeans import KMeans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namedtuple
import torch
random.seed(0)
np.random.seed(0)
torch.manual_seed(0)
bitwidth = 2   # 量化后的位数
weights = torch.Tensor([
    [2.09, 0.98, 1.48, 0.09],
    [0.05, -0.14, -1.08, 2.12], 
    [-0.91, 1.92, 0, -1.03], 
    [1.87, 0, 1.53, 1.49]])
第一步,确定聚类中心的数量,并以聚类数量准备kmeans算法。
> 注:聚类数量能告诉我们需要将数据分成多少个不同的类别,1个二进制位可以表示两个类别,2个二进制位可以表示2*2=4个类别,以此类推。
n_clusters = 2**bitwidth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n_clusters, mode='euclidean', verbose=0)
n_clusters
4

注:mode='euclidean’表示以欧几里得距离来进行聚类,对于一维空间,欧几里得距离就是两个点数值差的绝对值,即:$ d = |x_2 - x_1| $ 。

第二步,调整张量形状,让每个元素单独占一行,(4,4)的张量转换成(16,1), 以适应Kmeans算法的输入要求。

vectors = weights.view(-1, 1)
vectors
tensor([[ 2.0900],
        [ 0.9800],
        [ 1.4800],
        [ 0.0900],
        [ 0.0500],
        [-0.1400],
        [-1.0800],
        [ 2.1200],
        [-0.9100],
        [ 1.9200],
        [ 0.0000],
        [-1.0300],
        [ 1.8700],
        [ 0.0000],
        [ 1.5300],
        [ 1.4900]])

第三步,使用
fit_predict
方法将所有元素分配到聚类中,并返回每个元素的标签,表示它属于哪个聚类。

labels = kmeans.fit_predict(vectors).to(torch.long)
labels
tensor([0, 3, 3, 1, 1, 1, 2, 0, 2, 0, 1, 2, 0, 1, 3, 3])

在上面执行聚类的过程中,会自动计算出聚类中心(可以视为每个聚类的代表),我们可以访问
kmeans.centroids
直接获取并打印它的结果。

centroids = kmeans.centroids.to(torch.float).view(-1)
centroids = torch.from_numpy(np.around(centroids.numpy(), decimals=4))
centroids
tensor([ 2.0000,  0.0000, -1.0067,  1.3700])

聚类的过程是一个循环迭代不断寻找最优聚类中心的过程,初始的聚类中心是随机选择的,算法会计算数据点与每个聚类中心的距离,目的是将数据点分配到距离其最近的聚类中心。

当所有数据点都被分配后,算法会重新计算每个聚类中心点(可以理解为该聚类内所有点的均值),并基于新的聚类中心对所有数据点再重新分配,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变化。

使用前面得到的
labels

centroids
来量化张量。

由于每个标签(label)都指向它对应的聚类中心(centroids),因此,量化操作实际上是将所有元素替换为它对应标签的聚类中心,例如:2.09 替换为2.00。

quantized = centroids[labels]
quantized
tensor([ 2.0000,  1.3700,  1.3700,  0.0000,  0.0000,  0.0000, -1.0067,  2.0000,
        -1.0067,  2.0000,  0.0000, -1.0067,  2.0000,  0.0000,  1.3700,  1.3700])

重塑最终结果,将量化后的张量调整回与原始weights相同的形状。

quantized_weights = quantized.view_as(weights)
quantized_weights
tensor([[ 2.0000,  1.3700,  1.3700,  0.0000],
        [ 0.0000,  0.0000, -1.0067,  2.0000],
        [-1.0067,  2.0000,  0.0000, -1.0067],
        [ 2.0000,  0.0000,  1.3700,  1.3700]])

上面的过程封装为一个函数,方便调用。

def k_means_quantize(tensor: torch.Tensor, bitwidth=4):
    n_clusters = 2**bitwidth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n_clusters, mode='euclidean', max_iter=100, tol=1e-4, verbose=0)
    
    vectors = tensor.view(-1, 1)
    labels = kmeans.fit_predict(vectors).to(torch.long)
    centroids = kmeans.centroids.to(torch.float).view(-1)
    centroids = torch.from_numpy(np.around(centroids.numpy(), decimals=4))
    
    quantized = centroids[labels].view_as(tensor)
    return quantized
quantized = k_means_quantize(weights, 2)
quantized
tensor([[ 2.0000,  1.3700,  1.3700,  0.0000],
        [ 0.0000,  0.0000, -1.0067,  2.0000],
        [-1.0067,  2.0000,  0.0000, -1.0067],
        [ 2.0000,  0.0000,  1.3700,  1.3700]])

这就是基于K-means进行量化的基本过程,下面我们再来看下线性量化。

3.2 线性量化

线性量化(也称为标准的8-bit量化)是将原始浮点数据和量化后的定点数据之间建立一个简单的线性变换关系,这样做可以减少存储和计算的复杂度,同时尽量保持原始数值的信息。

它的基本思想如下图示意:

实现步骤如下:

  • 确定量化区间:找到数据中的最小值rmin和最大值rmax,确定量化范围。
  • 计算缩放因子(scale)和偏移(z):用来将浮点数值映射到定点数值。

  • 映射值:将浮点值通过缩放因子和偏移映射到量化值。

我们依然以一组数据为例来介绍,假设有一组浮点数值
[3.2, 4.5, 5.1, 6.0]
,我们想将它们量化到 8-bit 定点数(范围是 0 到 255)。

第一步:确定量化区间

import numpy as np
data = np.array([3.2, 4.5, 5.1, 6.0])
min_val = data.min()
max_val = data.max()
print(f"Min value: {min_val}, Max value: {max_val}")
Min value: 3.2, Max value: 6.0

第二步:计算缩放因子

将浮点数据映射到定点数值范围(例如 8-bit 范围 0 到 255)时,需要一个缩放因子(可以理解为地图缩放时的比例尺)来进行等比例缩放,以确保数据能在期望的范围内均匀分布。

缩放因子的计算方法是将浮点数值范围除以目标数值范围,如下代码所示。

qmin, qmax = 0, 255
scale = (max_val - min_val) / (qmax - qmin)
print("scale:", scale)
scale: 0.010980392156862744

第三步:计算偏移

我们希望将浮点数值映射到定点数值时,能够尽量保持数据的分布和关系,偏移(也称为零点)的作用是确保浮点数值的某个基准点(通常是最小值或零)能够准确地映射到定点数值中的某个点。

偏移是由于缩放因子和浮点数值中的最小值来确定的。

zero_point = qmin - min_val/scale
print("zero_point: ", zero_point)
zero_point:  -291.4285714285715

注:min_val/scale计算得到浮点数最小值缩放后的值min_val_scaled,量化最小值qmin与min_val_scaled的差值就是每个浮点数缩放后需要加的一个偏移量。

第四步:映射值

将浮点数映射到定点数,计算方法是将每个浮点数按照比例因子进行缩放,再加上偏移。

quantized_data = np.round(data/scale + zero_point)
quantized_data
array([  0., 118., 173., 255.])

上面就是线性量化的一个简单实现思路。

线性量化和k-means量化是目前两种主要的量化方法,具体到实际应用中,可能线性量化应用的更为普遍。其原因在于以几下点:

  • 简单性:线性量化通常将浮点数映射到固定的整数范围(如8-bit),通过简单的线性变换。这种简单性使得硬件实现非常容易。
  • 标准化:8-bit线性量化已经成为工业标准,许多硬件加速器和处理器(如ARM Cortex-M系列、NVIDIA TensorRT等)都专门优化了对8-bit整数操作的支持。
  • 性能:线性量化的计算效率高,对于乘加操作来说,整数运算比浮点运算快且能耗低。

而k-means量化由于涉及对权重进行聚类,这需要查找和映射操作,硬件实现起来更复杂,效率低于简单的线性变换。

小结:本文介绍了模型量化的基本原理,通过将高精度浮点数转换为低精度定点数,来降低模型中每个参数占用的比特数,同时借助定点数的快速运算,来提高模型整体的推理速度。此外,还介绍了线性量化和k-means两种量化方法,其中线性量化应用更普遍,其原因是实现简单、硬件友好且能够在大多数场景下提供足够的精度和性能提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