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民办博物馆挑战和机遇并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民办博物馆挑战和机遇并存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legalweekly.cn/whlh/2024-08/08/content_9034784.html

导读: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但非国有博物馆“关门”的消息时有发生。观复博物馆近期的风波,引发了人们对民办博物馆的关注。本文通过多位馆长和从业者的访谈,展现了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图为蒲亭利(左二)在普公古陶瓷博物馆里为观众讲述展品的故事。 受访者供图

7月24日,观复博物馆创始人马未都公开回应“裁员欠薪事件”和“破产倒闭”传言。他在视频中说道,“无论是我个人还是两个观复博物馆的资金都非常充裕,就算几年没有收入也仍可以运转”,另外,“解聘的38人均给予了满意的补偿,另有2人因为诉讼尚在处理中,会尊重并执行法律的裁判结果”。

观复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也针对网络上出现的“关于观复博物馆、上海观复博物馆的负面消息”发表了声明,其中指出:包括但不限于“倒闭”“破产”和“停业”等,均为不实信息。

公开资料显示,观复博物馆于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家民办博物馆。《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近期,上述公众号发布了新媒体运营等岗位的招聘信息。而观复博物馆的这场风波,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民办博物馆的又一次关注。

有专家介绍,通常将由政府部门以外的社会力量,主要利用民间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依法设立并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称为民办博物馆(或称私人博物馆、民营博物馆等)。2015年施行的博物馆条例在法律层面明确了非国有博物馆的属性:“博物馆包括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利用或者主要利用非国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为非国有博物馆。”

根据中国博物馆协会非国有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6565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1209家,非国有博物馆2175家,非国有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总数33.13%。

它们仍“很脆弱”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但非国有博物馆“关门”的消息时有发生。今年2月,两家知名非国有博物馆——上海邬达克纪念馆、天津金融博物馆相继宣布永久闭馆。

在非国有博物馆阵营中,观复博物馆无疑是佼佼者。多年来,其知名度与影响力不断提升。马未都在近期一次采访中对媒体表示:“‘博物馆热’给民办博物馆带来的红利很少。虽然民办博物馆也有2000多个了,占了全国博物馆的1/3,但是大部分民办博物馆还是属于比较小的、单一品种的(博物馆),没有社会知名度。”

不久前,广东省广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馆的“80后”馆长蒲亭利注意到了观复博物馆在网上引发的热议。她表示,大多数民办博物馆创办人对观复博物馆“裁员欠薪事件”和“破产倒闭”传言的看法一致:“裁员并非博物馆行业的独有现象,不应该把这个事情放大,传播不实消息,更不应该对马先生本人进行攻击。”

在蒲亭利看来,经营者专业能力不足或者遇到资金困难,都可能直接导致民办博物馆“关门”,很多民办博物馆仍很脆弱,方方面面都要小心呵护。“很多非国有博物馆的创办人在开馆、运营过程中都有不少心酸和苦涩。”她说。

2013年,在粤打拼多年的四川企业家蒲重良创建了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将自己多年珍藏的、横跨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400多件陶瓷器藏品免费对外展览。

今年,是蒲亭利作为民办博物馆“馆二代”接手运营普公古陶瓷博物馆的第11年。在蒲亭利的带领下,普公古陶瓷博物馆成为广东省博物馆协会非国有博物馆专委会主任单位,多次在全省非国有博物馆运营评估中取得优秀等次。目前馆内藏品600多件,受限于场地,藏品定期轮换展出。除了蒲亭利父亲多年的收藏,普公古陶瓷博物馆藏品另一个重要来源则是古陶瓷爱好者的捐赠。

至今,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共收到100多件来自古陶瓷爱好者的捐赠藏品。蒲亭利被这些捐赠人所感动,这也让她觉得自己“在办博物馆这条路上并不孤独”。她也深知:“捐赠者把私人收藏的古陶瓷捐出来,也是希望它能够在博物馆里得到更好的传承。”

“想各种办法”

从去年开始,“文旅热”逐渐升温,蒲亭利与同行交流时发现,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数量和文创产品销售量都有大幅提升,公众对非国有博物馆的接受度提高了。这给非国有博物馆的创办者带来了一定信心:“大家都在想各种办法,希望将民办馆可持续经营下去。”

与很多民办博物馆的同行一样,蒲亭利曾经在是否对外收取门票上有过衡量:要收费(门票)来筛选客户,就要维持高质量的展览,成本更高;对于观众而言,付费参观博物馆,则会期待更好的参观环境。如果没有出众的产品、环境,大部分普通观众会选择去国有博物馆——第一,交通方便;第二,门票大多免费。

为了留住观众,广州普公古陶瓷博物馆依旧免费对外开放,并开展了丰富的文化活动,鼓励观众来盖章打卡,同时积极进行线上线下的宣传推广。

免费参观、提供盖章打卡、举办公益活动……这些看似平常的博物馆公共服务,对于非国有博物馆而言难度更大。“这是因为,与国有博物馆不同,所有服务成本都由民办馆自筹经费承担。”蒲亭利说,广州普公古陶瓷博物馆之所以能保证现在的公共服务水平,得益于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志愿者资源渠道,以及相对而言较便利的地理位置。

据蒲亭利观察,从去年开始,前来参观的观众群有了明显变化:以前,很多人进来后拍照打卡,转完一圈就走。如今,博物馆来了真正对古陶瓷感兴趣的人,他们愿意了解展品,愿意了解背后的历史和文物故事,博物馆甚至有了一批“每逢活动必来参加”的“铁粉”……这样的转变,是蒲亭利把博物馆继续办下去的动力。

这个小众、专业性强的博物馆也有意在贴近观众上作出自己的努力。比如,讲解员在讲展品故事时,会尽量使用贴近生活、不同年龄层观众都不难听懂的语言。蒲亭利举例:有一件内部中空的陶鬲,其设计有利于增加与火的接触面,更快地将食物煮熟,讲解员对此打比方说,这就像是“最早的火锅”。

“接班高峰期”来临

2018年到2020年间,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组织下,蒲亭利参与了针对广东省内外20多家非国有博物馆的调研工作。

在这次调研中,蒲亭利发现,大部分非国有博物馆的场地和运营经费仍由举办者提供。她介绍说,从第一家非国有博物馆设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多年,很多非国有博物馆的创办者面临退休,这些馆逐渐进入“接班高峰期”。非国有博物馆并不等同于私人企业,不存在继承的权利,随着创办者退居幕后,如何将非国有博物馆作为常设机构传承下去成了绕不开的话题。

据蒲亭利了解,一些举办者的子女明确表示不愿做博物馆的传承人。他们当中,有人“对博物馆举办者的收藏不感兴趣,对博物馆运营也不感兴趣”,有人则要“忙于自己的事业”。

在浙江,台州府城刺绣博物馆二代传承人卢钇宏是自愿接手博物馆的。

作为一名“95后”,在很多与同行开会交流、培训等场合,卢钇宏都是其中最年轻的博物馆经营者。

台州府城刺绣博物馆位于浙江省临海市。台绣以独有的“雕平绣”称誉海外,并已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馆馆藏9000余件,藏品跨越明、清、民国,涵盖四大名绣及全国各地其他绣种,涉及衣饰、荷包、枕顶、云肩等类目,其中不少为孤品。

9年前,卢钇宏的妈妈廖春妹“在一片反对声中开了一家博物馆”,将自己收藏了40年的近万件精品文物展示给观众。

去年,这座开了8年的刺绣博物馆“亏了上千万元”,不得不关门。然而没过多久,廖春妹就决定重建博物馆。台州刺绣博物馆新馆位于台州市,是在一处老厂房基础上改造而成,目前尚在建设中。

最初,家里人不同意卢钇宏来博物馆“接班”,因为“工作辛苦,而且挣不到钱”。

然而,博物馆古建筑木门的咯吱声,是卢钇宏上大学时就有的记忆。她见证了上一代人为建博物馆默默付出的岁月,一个令她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妈妈曾各处寻访退休的老工匠,又去多地采购零散的老材料,只为复原博物馆的传统建筑风貌。

从那时起,博物馆也成了卢钇宏的牵挂。上大学期间,她就做过各种尝试,比如,搭建数字博物馆、对接学校的暑期项目实践等,但是都没能解决博物馆的经营问题。如今,卢钇宏下决心让关门的博物馆在新址重新“活起来”,而且“要把它经营好”。

与老一代博物馆创办人的理念不同,卢钇宏希望在博物馆运营上,包括布展、宣传策划上,都要“打破传统”。在筹备博物馆期间,有人给她出主意,建议她开发研学产品、发展咖啡店模式、出租场地……也有文创公司找上门提出想法:把刺绣做到电脑包上,或者做到耳环等饰品上,但卢钇宏觉得,这些“创意”都不完全符合她对“开拓民办博物馆发展新路径”的想象。

在卢钇宏看来,目前刺绣等产品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精致,但其实很多民间艺术是为生活日用服务的。“刺绣也可以是用更粗的线,加入质朴、轻松审美的作品。”她说。

传统文化中,许多刺绣的图案寓意着吉祥如意。比如,看到马和猴的图案,马上联想到“马上封侯”。而那些结籽多的瓜果图案,就意味着“多子”“多福”。

然而,卢钇宏认为,很多观念需要更新了,因为多子、升官、发财等方面的寓意,不足以覆盖现代年轻人对生活的多元化追求。她表示,应该让大家发挥想象力去理解那些古人留下的创造方法,并产生符合当下的新创造。古人创造吉祥纹样时会观察自然物的品质,并赋予其相应的人文内涵。每一个自然物都具有很多有趣的品质,比方石榴并非只意味着“多子”。“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石榴既可以是团结的象征,也可以是平等的象征。”卢钇宏说。

虽然还没有更为具体的策划,但卢钇宏对博物馆有这样的期待:不光有形式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重新建立藏品背后的生活土壤。

多地推出激励政策

在蒲亭利工作室里的架子上,摆放着一件件修补完成的陶瓷器。调制胎土、补全缺口、打磨清洗……

平时,蒲亭利喜欢做这样的手工修补工作。很多时候,她望着一件古瓷器出神,仿佛穿越到古代,与彼时的工匠对话。以前,这样的行为在旁人看来或许“无法理解”,如今,在走进博物馆的观众中间,与她有共鸣的,对文物着迷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蒲亭利觉得,在博物馆这条路上,自己有很多收获。比如,“学到更多的文物知识,各种相关技能,也结识到很多行业大咖”,另外就是“在历史文化遗产的长期浸润下,与文物对话的幸福感”。尽管,民办博物馆的经营者仍要面对很多现实困难。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全国多地都在逐步推出针对非国有博物馆的激励政策。

今年4月,北京市西城区出台专项政策,从设立备案、举办展览展示和社教活动、优秀人才扶持、运行扶持4个方面发力,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

去年,上海出台了《上海市美术馆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对向公众免费或者优惠开放的非国有美术馆,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文化旅游部门可以对其实施项目补贴等方式给予资金扶持。

2020年,广东深圳出台了《深圳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提出进一步加大对非国有博物馆的补贴力度,将运行补贴上限从50万元大幅提高到100万元,并新增运行评估和定级补贴,对国家一、二、三级非国有博物馆,分别给予一次性补贴1000万元、800万元、500万元,对运行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的非国有博物馆给予年度一次性补贴30万元。

2023年,重庆市17家免费开放的非国有博物馆共计获得了131万元奖励经费,比上年增长89%。

不久前,蒲亭利又在广州市黄埔区黄麻村打造了一个新的文化空间,未来,她希望让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

用博物馆带动当地乡村的艺术氛围是卢钇宏的期望。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把博物馆打造成一个创作交流的中心,“当大家想在生活中进行手工创造的时候,就会想到博物馆,并到这里来寻找素材”,然后“再把这些灵感,继续带回到生活中”。


图为改造中的台州刺绣博物馆新馆。 受访者供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