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025深度多模态数据融合综述:学术最前沿进展大揭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25深度多模态数据融合综述:学术最前沿进展大揭秘!

引用
CSDN
1.
https://blog.csdn.net/2401_84204413/article/details/146297550

多模态人工智能(Multimodal AI)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它涉及各种类型的数据(如图像、文本、传感器数据等)的融合与处理。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数据融合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复杂场景的需求。本文将介绍当前学术界在深度多模态数据融合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各种融合方法的分类、优缺点分析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背景与动机

多模态数据融合方法传统上分为四类:早期融合、中期融合、晚期融合和混合融合。然而,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这些传统分类方法已经难以准确描述当前的融合方法。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细粒度分类法,将最先进的(SOTA)多模态数据融合方法分为五类:编码器-解码器方法、注意力机制方法、图神经网络方法、生成神经网络方法和其他基于约束的方法。

编码器-解码器方法

编码器-解码器模型由于其强大的表示学习能力和灵活性,近年来在多模态数据融合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一般结构如图6所示,不同模态的高级特征被投影到潜在空间中,然后由任务特定的解码器生成预测结果。根据融合层次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原始数据级融合、分层特征融合和决策级融合三个子类。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融合方法

注意力机制已成为多模态数据融合的重要工具。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多模态模型可分为三类:模态内自注意力、跨模态交叉注意和基于Transformer的方法。

  • 模态内自注意力:只关注模态内关系,计算时键(K)、查询(Q)和值(V)张量都来自同一模态。这种方法虽然灵活且易于实现,但可能会忽略不同模态间的互补性。
  • 跨模态交叉注意:侧重于挖掘不同模态间的关联。计算时Q、K、V来自不同的模态,可以为一个模态产生以另一个模态为条件的注意力池特征。但随着模态数量增加,计算复杂度也会显著提升。
  • 基于Transformer的方法:在编码器中使用堆叠的自注意力块来探索模态内关系,在解码器中使用自注意力和交叉注意力模块来捕捉模态间关系。目前主流的大型预训练模型主要采用单Transformer架构或多Transformer架构。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融合方法

图神经网络(GNN)特别适合处理非欧几里得空间中的数据。图卷积网络(GCN)通过卷积层聚合相邻节点信息,而图注意力网络(GAT)则通过动态衡量节点重要性来关注相关部分。基于GNN的融合方法可以直观地利用图结构数据中的关系,但图构建过程通常需要大量先验知识,且耗时耗空间。

基于生成神经网络的融合方法

生成神经网络(GenNN)特别适用于数据生成、重建和建模任务。这类模型可以根据其他模态合成缺失的模态,但其架构灵活性相对较低,需要大量训练技巧。

其他基于约束的方法

这类方法通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学习模态的分离但协调的表示。例如,可以使用典型相关分析(CCA)约束、余弦距离约束或L2距离约束来比较学习到的模态表示。但这类方法在模态数量大于3时,网络架构可能过于复杂。

应用与数据集

目前,多模态数据融合在视觉与语言、视觉与传感器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表4总结了一些热门应用及其相关数据集。

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深度学习在多模态数据融合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 缺失模态问题:现有方法大多假设数据集中不存在模态缺失,但在实际场景中这是一个常见问题。
  • 数据稀缺性:高质量、大规模的多模态数据集仍然有限,限制了模型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 大型预训练模型的缺乏:目前的大型预训练模型主要集中在CV和NLP领域,其他跨学科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
  • 模型可解释性:深度学习模型的黑盒特性限制了其在某些场景下的应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