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楮纸 匠心传承
千年楮纸 匠心传承
“仓颉字,雷公瓦,沣出纸,水漂帘……”这是一首流传在西安市长安区北张村的歌谣,歌谣里的“沣出纸,水漂帘”,说的就是北张村的楮皮纸制作技艺。这项始于西汉、盛于唐宋明清的传统技艺,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北张村楮皮纸抄制技艺传习所里堆放的楮皮纸成品
北张村楮皮纸抄制技艺传习所展示的楮皮纸文创产品
马松胜展示创新产品“双层花叶”装饰纸
地理环境孕育独特技艺
北张村坐落于秦岭脚下、沣河之滨,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楮皮纸制作技艺的传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村中生长繁茂的楮树为制纸提供了优质原料,而滔滔沣河水则为楮树皮的浸泡、发酵、漂洗提供了便利条件。
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古法造纸术相比,北张村的楮皮纸制作技艺具有鲜明的特点。从原料上看,楮树是楮皮纸的唯一原料,而南方地区造纸多以竹子、杉树根作为原料。从制作工序上看,楮皮纸制作技艺与南方地区造纸技艺多有不同,比如,贵州省贞丰县小屯皮纸制作技艺有烤干的程序,北张村的楮皮纸制作技艺则选择自然晾干。
72道工序造就精品纸张
楮皮纸制作技艺的72道工序,全部依靠手工完成。其中,抄纸是十分重要的一道工序。在纸浆池前,67岁的楮皮纸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马松胜正系着围裙,弯着腰抄纸。他先抄起木铲搅拌纸浆池,让沉底的纸浆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接着,他双手拿着用竹丝编成的抄纸帘浸入纸浆池轻轻一荡,抄纸帘就覆上了一层薄薄的纸浆膜。随后,他把抄纸帘快速反扣,将纸浆膜摊放在一旁的木板上,一张原始纸就做好了。他不断重复这样的动作,将湿润的原始纸一层一层叠压在一起。
“抄纸时,要特别注重平衡,正所谓‘人靠水势、水靠人力’。”马松胜说,“如果把握不好力道,就会影响纸张的质量,容易造成纸张薄厚不一,甚至断裂。”
抄纸前还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备料过程,包括采集原料、剥皮、浸泡、蒸皮、碾压、漂洗、踏碓、切翻、捣浆等。完成这些工序,一般耗时5天左右。前期准备工作做得不好,也会影响纸张质量。
纸抄好、叠成沓后,还要用木板和大石块持续压10个小时以上,挤出大量水分,形成纸砖。接下来是晒纸。在北张村,晒纸通常是妇女的工作。“要把湿纸一张张揭起,贴到墙壁上晒。这一工序非常关键,不仅要细心,还要讲究技巧,既不能把纸揭破,又不能使纸卷边。等纸完全晒干后裁剪为成品,打捆出售。”马松胜的老伴儿邹选利说。
工序如此繁琐,人力成本如此高,手工制作的楮皮纸究竟有哪些优点?“楮皮纤维长,造出来的纸韧性好、耐保存,在上面写字作画,多年后拿出来仍光鲜如初。冬天的楮皮发白,做出来的纸颜色比较白皙。春天的楮皮发黑,做出来的纸颜色偏深。但无论颜色深浅,整个造纸过程都不使用纸药。纸张是纯天然、原生态、无污染的。”马松胜说。
创新发展焕发新的生机
近年来,北张村楮皮纸制作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今年暑期,北张村楮皮纸抄制技艺传习所里格外热闹。几乎每天,都有学生到这里开展研学活动,了解纸张发展的历史,体验古法造纸技艺。“来参观的学生有陕西本地的,也有外省的。只要有人来学习,我就高兴,愿意毫无保留地把技艺教授给他们。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学习这门手艺。”马松胜说。
为了做好楮皮纸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长安区文化馆制定了楮皮纸制作技艺5年保护计划,建立传承人档案。同时,积极组织“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向不同年龄段学生展示古法造纸的魅力,让更多青少年认识了解楮皮纸的生产过程,进而产生兴趣。
北京奥运会期间,马松胜受邀在奥运会祥云小屋为全世界的参观者现场演示楮皮纸抄纸过程,获得了好评。多年来,他还经常在省内外参加非遗交流活动。
在马松胜看来,没有市场,就没有传承。制作出来的楮皮纸卖不出去就没有收入,越来越多的传承人便不得不舍弃这个行当。拓宽市场,创新是关键。如今,找马松胜买纸的大多是书画家。为了适应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在传统“斗方”的基础上,他积极探索,开始制作“大三尺”“小三尺”“四尺”等不同尺寸的纸张。他还反复摸索,生产出既能保持古法造纸风格,又更加光洁、柔软的纸张,拓宽了楮皮纸的应用范围。他还创新推出“双层花叶”装饰纸,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近年来,长安区文化馆投入资金,研发推出了楮皮台灯、楮皮花灯、楮茯茶等文创产品,拓宽楮皮纸产品销路。“各级各有关部门在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给了很多支持。我也在努力探索,希望能培养更多传承人,推出更多创新产品,让传统技艺发展得更好。”对未来发展,马松胜有自己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