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王国”藏着怎样的史前文明密码?
“彩陶王国”藏着怎样的史前文明密码?
地处青海省的柳湾遗址,是中国黄河上游目前已知的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这一被称“彩陶王国”的史前遗址展现了4000年前柳湾先民们创造的彩陶文化。
柳湾遗址坐落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柳湾村,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共发掘各种文化类型墓葬1730座。从东向西可分为东、中、西三个墓区,东区以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葬为主,中区以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墓葬为主,西区以齐家文化墓葬为主,墓地北部高处则以少量的辛店文化墓葬为主,在相邻地段,不同文化类型的墓葬互有交错。
根据考古发掘报告《青海柳湾》及相关更新资料,柳湾遗址在全国范围内有“四个最”:延续时间最长——延续了1000余年;发现的文化类型最多——发现了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四种文化类型;保存状态最为完整——是中国迄今为止黄河上游发掘规模最大的一处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群;出土的陶器数量最多——柳湾墓群出土的彩陶、石器、骨器和玉器等文物共计37925件,其中彩陶近2万件。
值得一提的是,柳湾遗址发掘中,曾清理出土一批马厂类型二、三、四、五、六人等合葬墓,其中,二人合葬墓多为男女性同棺或同穴,这被认为是原始社会晚期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标志,是父权制确定的有力证据。柳湾遗址墓群中包括大批贫富分化墓、夫妻合葬墓、殉人墓,其墓葬规模之大、出土珍贵文物数量之多、文化内涵之丰富、时间跨度之久,在世界史前考古发掘中也是罕见的。
柳湾遗址发掘出土的37925件文物中,彩陶近2万件,占总数量的一半之多,是中国乃至世界彩陶的集中出土地,“柳湾彩陶流成了河”就是对其最形象的描述。柳湾彩陶以其多样的造型,繁缛的纹饰,奇妙的构图,在中国彩陶文化中无与伦比,充分展现了中国彩陶文化鼎盛时期的风貌。
2023年12月起,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博物馆开展青海柳湾彩陶符号研究。经初步梳理统计,专业人员共发现彩陶符号279种(彩绘符号276种、刻划符号3种),较大扩充了青海彩陶符号的种类与数量。这些符号主要出土于青海河湟谷地的乐都柳湾、民和阳山、民和代家台、民和马牌以及共和盆地内的同德宗日等史前文化遗址与墓地中。
专家认为,彩陶符号的使用主要还是处于其制作阶段,更倾向于其作为古代陶工制作陶器时留下的特殊标记的认识。这种特殊标记既可能是某种制陶工序需要的结果,也可能是陶器制作者或陶器定制者本人或族群的标记。彩陶符号的流行时间与甲骨文、金文的出现相距近2000年,我们暂不能轻易认为彩陶符号等同于中国古文字,与现在部分少数民族符号的关系更是难以推测,但成熟文字的出现必然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孕育与发展过程。从中国范围内在甲骨文前大面积出现陶器符号的情况来看,彩陶符号与中国古文字之间应存在某种源流关系。可以说,彩陶符号应属于前文字形态的一种,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标志产生的重要对象。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内的彩陶塔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展示的裸体人像彩陶壶(复制品)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展示的彩陶纹饰。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未来,应该联合青藏高原考古研究优势院校,围绕青藏高原重要考古学课题,谋划符合实际、意义重大的考古项目;重点对青海河湟地区、环青海湖地区、共和盆地、柴达木盆地、青南高原开展专题考古调查,不断丰富青藏高原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形成、多元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考古发现与实证;积极引入多种技术手段,加强跨学科协作,不断加大多学科综合考古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