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曾国藩手札作品欣赏:风格变化强烈有力,笔法端正富有美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曾国藩手札作品欣赏:风格变化强烈有力,笔法端正富有美感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317/08/7255173_1149202514.shtml

曾国藩(1811-1872),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他不仅在政治、军事、学术、洋务等方面有卓越建树,更是一位书法艺术的大家。其书法作品以沉郁雄浑、刚柔并济著称,既有庙堂正格的庄重,又不失碑学的刚健,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曾国藩的书法作品一直以来备受推崇,许多书法家都在模仿他的风格。他的每一个字都值得细细研究,因为其书法之美已经达到了大师级的水平。在如今的书法市场中,像曾国藩这样的作品,无疑可以被评价为大师级的书法。

曾国藩的书法风格变化多端,不拘一格,这与他的个性特点相呼应。他的书法既有挥洒自如的笔法,又不失严谨的法度,整个手札作品浑然一体,自然和谐,令人赞叹。

曾国藩的书法总体呈现出沉郁雄浑的特点,其笔法富有传统的美感,每个字都如同独立存在的刀剑一般,字与字之间的骨力和内蕴性具有很强的欣赏价值。

曾国藩的书法风格独特,变化多端,不拘一格。这种风格的魅力在于,越是挥洒自如的笔法,越能体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手札作品整体呈现出浑然一体、自然和谐的美感。

曾国藩的书法之美不仅仅体现在卷面上,更体现在其独特的书法个性与韵味。他的字体刚柔并济,节奏感强,既没有刻意做作的感觉,也没有张牙舞爪的架势。

曾国藩的书法笔法瘦而不硬,温润的感觉强烈,这种感觉正是好书法所应该具备的。他的书法笔笔中锋,没有一笔是多余的,挥洒笔墨的同时也体现了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曾国藩,生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侍讲、侍读、内阁学士及礼部侍郎,官至二品。以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军功,被封为一等勇毅侯,为清代文人封侯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卒谥为文正,《清史稿》卷四百五有传。

曾国藩是一位对中国近代史产生广泛影响的人物,无论在政治、军事、学术、洋务等方面皆有建树,被称为咸、同中兴第一名臣。他在清朝由盛转衰,面临危亡之际,挽狂澜于既倒,平定天下;他励精图治,敏于天下事功,开办江南制造局,为洋务运动先驱;他知人善任,慧眼识英,以推举天下才俊为己任,李鸿章、李榕皆出其门下。其论学崇尚程朱理学,兼擅文章考据,博稽汉宋,为桐城派巨擘。清史传论评曰:“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国藩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于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曾国藩以文治武功名世,书法实乃余事。“传世也无俟于书。顾平生于书,博习穷挥,未尝稍懈。生平欲将柳诚悬、赵子昂两家合为一炉。”(马宗霍《霎岳楼笔谈》)曾国藩自述学书云:“吾自三十时已解古人用笔之意……欲将柳诚悬、赵子昂两家合为一炉,亦为间架欠工夫,有志莫遂。”又云:“余既奉欧阳率更、李北海、黄山谷三家以为刚健之宗,又参以褚河南、董思白婀娜之致,庶为成体之书。”此种审美价值取向,明显表现出时代书法审美影响的痕迹。身处咸、同碑学大播之际,曾国藩不可能不受到碑学之沾溉,但作为庙堂重臣,正统的书法审美趣尚也同时左右着他,使其不可能轻易寄兴于民间化北碑趣味,率尔染指。因而他选择欧阳询、李北海、柳公权便具有权宜之计,既不失庙堂正格又具碑之刚健;至于取法赵子昂、董其昌,则为皇家正统趣味之感染。这种审美选择也颇为合乎曾国藩处世做人之道,外圆内方,汩于世情而内坚操守。应该说,曾国藩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他的审美理想。其书沉郁雄挫,骨力内蕴而不失遒媚。更为可贵的是,其书作风格不拘,在庙堂气中保持着多样化的风格面目。取法的书家也不限于欧阳询、柳公权、李北海、褚遂良、黄山谷、赵孟烦,而是转益多师,博涉为优,于颜鲁公、何绍基皆有采撷。

《曾国藩手札》 赏析
作者: 夏青 来源《东方收藏》2010年第11期

书札又称手札、信札、尺牍,书帖等。札是古代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蔡伦发明了纸以后,“札”渐渐被取代,但“札”字却沿用至今。后来又因为汉以后书信多装入封套(函)中,因此书信又有函札之称。

书札是古今名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字里行间体现的是写信人的形象、学问、态度。手札作品书写时往往是一气呵成,特别讲究书法的气韵与意象。自古以来书札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演变发展过程的见证,更是后辈研究中国历史的珍贵信史资料。当代随着收藏热的升温,名人手札、书函的收藏,越来越受到藏友们的重视和喜爱。本文以曾国藩所书手札为例,来谈谈对名人书札赏析与辨伪的心得体会,希望以此唤起广大藏友收藏近代名人手札的兴趣,激发鉴赏者在赏玩过程中获取更多的艺术享受。

所谓“鉴赏”,就是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为作品的真伪及其艺术价值作出合理的正确判断。鉴定手札虽然与鉴定书画方法基本相同,但由于书札较少有名人题跋,又无印章,落款不署全名,因此辨认的难度较大。所以欣赏是鉴定手札的关键之一,必须首先打好“欣赏”的基础。鉴赏者需要经常阅读有关书画发展历史书籍与资料,全面了解掌握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代表性作品以及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正确掌握各种表现技法的基本特征。

文中所展示的图片是从曾国藩写给其门生李榕的一批三十通手札里挑选出来的。图片中手札作品的落款是“国藩”二字,这就让我们知道此手札为曾国藩所作。从曾国藩对收信人的称呼,我们还可以断定这些书信是写给其门生李榕的。再通过仔细阅读手札的文字内容,我们不难判断出当时写信的时间应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故而信的内容多涉及布防、驻营、调兵等有关战争的事宜。

通过对《清史稿》等历史资料的阅读,在了解曾国藩生平的基础上,我们知道当时曾国藩由于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被封为一等勇毅侯,为清代文人带兵封侯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卒谥为文正。曾国藩崇尚理学,在晚清文坛上是咸同之际宋诗运动的倡导者和桐城文派的中兴缔造者,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政治、军事、学术、洋务等方面皆有建树,被称为咸同中兴第一名臣。正是由于对曾国藩的生平、思想、文学理论、后世评价等信息的把握,才使得我们对于曾国藩的创作风格有了大致的判断,这对于手札作品的辨伪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般而言,手札鉴定真伪的主要依据是作品本身的艺术风格。而艺术风格的考察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作品的时代性。作为手札鉴赏者,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历史规律的掌握是必须的。了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不仅是为了理清书画艺术的演变脉络,更是为了掌握书法艺术各种表现技法的基本特征,从而对手札的真伪做出判断。

以曾国藩的这批手札为例,作为晚清重臣的曾国藩,其书法审美取向明显表现出时代审美影响的痕迹。当时的清代书法发展是以嘉道为界。前期为帖学期,清初,圣祖康熙酷爱董其昌书法,一时董书身价百倍,至高宗乾隆建淳化轩藏《淳化阁帖》,赵子昂书法又取而代之,因此在康乾时期帖学盛行。后期为碑学期,整个碑学期又分为二:嘉道之交为唐碑期;咸同至光宣为北碑期。这是由于在雍乾时期,当时大兴文字狱,许多学人转而致力于金石考据学,于是碑学大播。在了解此背景基础上,我们再来看曾国藩的手札作品,其书法总体上源于深厚的传统帖学基础,在当时皇家正统趣味的感染下,曾氏取法赵子昂、董其昌,并欲将柳公权、赵孟頫的长处合二为一。书写时讲究笔笔有法,不逾越规矩,只是间架欠功夫(在图1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曾氏书法间架欠功夫的弊端,尤为明显)。但由于受到当时碑学影响,曾之书法风格既不失庙堂重臣的正格风范又具有碑之刚健,给人以刚健含婀娜的感觉。况且该手札通篇表现出来的是那种气定神闲和从容不迫,无紧迫仓促之感。在战事频发的戎马岁月中,能有此种气魄,正是作为庙堂重臣,崇尚理学,为桐城派巨擘的曾国藩这样的大家所应该具备的(图2)。

俗语说,“字如其人”,考察艺术风格的第二个方面是作者的个性。这是鉴定的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考察个性,即考察笔墨。笔墨是鉴定信札真伪的主要依据。笔墨主要看运笔是否合乎法度,是否到位。用笔一旦到位,笔墨的韵味便自然呈现,而这些则是由书者的文化底蕴和内在的修养所决定。

鉴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应从整体上观察,不可一味地对照个别字来判断作品的真伪。名人信札一般多为行草,运笔较快,作品行气流畅,气韵贯通。如果是赝品,制假者只能做到个别字模仿相似,整体上不可能行笔均匀流畅。在作品中会不时出现断笔、拘谨、呆板等破绽。

谈到笔墨,在仔细品读曾氏书法作品以及手札书稿后,总体印象是颇具肃穆之气,用笔沉稳,一丝不苟(图3)。其书法沉郁雄挫,骨力内蕴而不失遒劲。风格多变,在保持沉厚稳重主调基础上也有所变化,或沉雄刚健,或婀娜,或峻拔,或遒媚,笔笔沉实,无虚怯之笔,观之有一种沉雄不拔之气溢于纸上(图2)。其书法以颜鲁公为底,取法董其昌,又不为法之束缚,未染馆阁体的暮气,笔底波澜,时有沉雄之笔,而间采苏东坡、李北海、赵孟頫及北碑笔意,也使其神采间出,不同凡俗。书法乃性情之作,在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书法的一丝不苟,也使得其书法意态飘逸之气欠佳,缺乏个性。然而曾氏书法的自具刚毅,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另外这里还补充一点,对于手札的辨伪还可以从笺纸入手。古人用笺纸一般都比较讲究,有金花笺、粉笺等等。民国前后和建国后,由于配料制作上的差异,宣纸的纸质和规格均不同,尤其是几十年前的旧宣纸和近一二十年的宣纸有很大差别,这为我们从纸张上鉴别名人信札真伪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现在很多手札赝品的笺纸采用了国画颜料染色法等做旧作残的手法,用以达到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的目的。当然做旧、作假终归是做出来的,对于这些赝品的鉴别方法还要靠鉴赏者多看,来锻炼自己的眼力。

中国书画的鉴定与赏析是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学科,书札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其欣赏与研究可以是理性的,纯技法的分析,也可以透过点线变化的形式美,对书作韵味、书家精神、气质等等进行种种**。本文粗浅地谈一些对书札的赏析与辨伪的心得与体会,只是希望藏家在关注手札增值与保值的同时,通过对手札的鉴赏辨伪能够提高品鉴能力与美学修养,而获得更多艺术上的享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