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苏酒的配方和功效(屠苏酒的来历与疗效)
屠苏酒的配方和功效(屠苏酒的来历与疗效)
屠苏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酒,不仅在古代诗词中频频出现,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医学智慧。从王安石的《元日》到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屠苏酒的来历、配方及其独特的功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元日》诗描绘了古人正月初一饮屠苏酒的风俗。这里的“屠苏”原指房屋之名,因其字面有“割草”、“取草”之义,被用作草庵之称。至今,在齐鲁地区仍称简易的圆形草屋为“屠苏”。
屠苏酒的起源
屠苏酒与“酒”发生联系的历史,据考证源于居住在草庵中的人,他们教导邻里用药物浸泡酒来治疗疾病,因此这种药酒被称为“屠苏酒”。关于屠苏酒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
“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屠苏酒方:大黄十五铢,白术十八铢,桔梗、蜀椒各十五铢,桂心十八铢,乌头六铢,菝葜十二铢,(一方有防风一两),此七味咀碎,袋盛,以十二月晦日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日平晓出药,置酒中煎数沸,于东向户中饮之。”
制作方法是将大黄、白术、桔梗、蜀椒、桂心、乌头、菝葜七味药切碎,用绛色的绢袋装好扎紧,除夕日中午悬沉井中,正月初一早晨取出,放入酒中煎煮数沸后饮用。由于春节是一年之始,阳气已升,阴寒未散,人们易感受外邪,患疫疠之病,而屠苏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病之邪的功效。因此,“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
配方与疗效
屠苏酒的配方中,主药大黄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逐瘀通经之功效,桔梗能开提肺气、疏通肠胃,蜀椒能散寒除湿、解郁消积、温补脾肾,再辅以他药,实是健身祛疾、“不病瘟疫”之良方。
据洪迈《容斋随笔》考证,元日饮屠苏酒的习俗在汉代已有,当时饮用的是椒酒。至南北朝时,人们才以屠苏酒取代了椒酒,因为其辟瘟防疫,预防疾病之功效远胜于椒酒。
屠苏酒的饮用方式也颇具讲究。据《千金要方》记载:“屠苏之饮,先从小起,多少自在”,因为“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即一般都按自少至长的次序饮用,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