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饮食文化:从贵族盛宴到平民素食
欧洲中世纪饮食文化:从贵族盛宴到平民素食
欧洲中世纪的饮食文化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体系,它受到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社会等级制度以及医学理论的多重影响。从贵族的奢华盛宴到平民的简单素食,从严格的禁食规定到精细的烹饪艺术,中世纪的饮食文化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独特风貌。
经常有人说: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诚然,精美的食物可以让我们放松身心,有机会去用舌尖感受美味所带来的,味蕾上的愉悦。
然而,对于欧洲中世纪的老百姓来说,可能就没我们这么幸运了——他们不光很难体会到美食带来的幸福感,甚至有些人一辈子的菜谱上,都只有寥寥几样素食。
贵族们虽然有钱能购买到丰盛且新鲜的食材,但他们却不得不在一段周期里禁止食肉。
究竟是为什么?到底是谁在阻止人们对美食的向往呢?
也许本篇文章会有你想要的答案。
纵观历史,其实中世纪的饮食文化发展的很慢——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这接近1000年的时间里,似乎人们的饮食结构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
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因为欧洲中世纪的传统种植业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没有引进马铃薯以及大米的时期,谷物是最适合在欧洲大陆生长的农作物。
另一方面,由于交通技术的落后,中世纪欧洲人很难获得海外的优质作物,也无法批量种植,所以才导致了饮食结构相对单一。
这就造成了,在中世纪早期,谷物仍然统治着整个主食界,这种情况在1536年随着土豆的引进才有所改善。
不过,虽然是单一的谷物类主食,但也分三六九等——大麦、燕麦和黑麦是给穷人吃的,而小麦则是统治阶级的专属。
尽管品种不同,但最终这些谷物都会被做成面包、粥、稀粥以及意大利面。而蚕豆、蔬菜以及之前所说的大麦,则作为下层阶级的“穷三样”,成为了低阶谷类食品的重要补充。(大豆是在16世纪哥伦布登陆美洲后才被引进的。)
那么除了这些谷物,中世纪人还吃啥呢?
首先,肉类是必不可少的食物来源,但它们通常只会在贵族们的餐桌上出现。通常,人们通过打猎或者养殖来获得这些新鲜肉类。
不过,其实中世纪的肉类选择不多,肉店里常卖的就是猪肉、鸡肉、鱼肉以及羊肉这“老四样”。
牛肉一般很少见,因为人们需要牛来耕作,所以不到迫不得已是不杀牛的。鳕鱼和鲱鱼则是北方人的主要肉食;为了方便贮存,这些鱼类还经常被做成鱼干、烟熏鱼或腌鱼。
后来,随着经济贸易的再次发展,中世纪晚期逐渐衍生出一种更精致的烹饪方法,并在整个欧洲贵族中树立了新的美食标准。
由于更多香料被引进,在这一时期,果汁、葡萄酒、醋,以及黑胡椒、藏红花和生姜等美食元素会经常出现在美味佳肴中。
再加上糖和蜂蜜的推广使用,一举奠定了欧洲人偏爱酸甜口味的饮食习惯。
此外,杏仁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它在汤、炖菜、酱汁以及奶制品中作为增稠剂,受到了中世纪百姓的一致好评。
当然,除了上述的肉类和调料外,蔬菜也是必不可少的。
像胡萝卜、豌豆、花椰菜、球芽甘蓝、芜菁甘蓝、欧防风、南瓜、刺苞菜蓟以及卷心菜都是中世纪饭桌上必不可少的蔬菜品种。
从外,中世纪美食的另外“三座大山”也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它们分别是“面包”、“橄榄”和葡萄酒。
面包在诸如圣餐等宗教仪式中享有特别高的声望,而橄榄油和葡萄酒则作为地中海沿岸的奢侈级农产品,价格非常昂贵,它们都是一般老百姓无法企及的食材。
然而,缓慢的运输和落后的食品保存技术也让食品贸易变得非常昂贵。正因为如此,贵族的食物其实比穷人的食物更容易受到外来的影响——它们过分依赖香料和其它进口食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阶层都希望打破自身的阶级壁垒,获得更优质的食材。这种思想经历了12世纪广泛的国际贸易以及对外战争后,逐渐蔓延到了中世纪城市的中上层社会。
但这也引起了大贵族们的一种恐慌——他们之前所掌控的食物来源很可能会被新涌现的富人阶层抢走。
所以,贵族们为应对这种“虎口夺食”的做法,立即颁布了法令,明确规定了各个阶层所对应的食物,限制了新富阶层的炫耀性消费。
除此之外,法令还特别规定了农民阶级的食物水准,因为贵族们认为劳动和食物之间有相似之处;即体力劳动需要更粗、更便宜的粮食。
这也就对应了前文所讲的,穷人的菜谱为何只有几种简单食物的原因。
好了,在了解过中世纪食物的发展历程后,我们将从宗教、等级制度以及医学三个方面,具体说说它们是如何影响中世纪饮食文化的。
之前提到说,贵族们也被迫在一段时期内“吃糠喝稀”,很大一部原因是由于罗马、及其历法对饮食习惯的影响。
在中世纪时期,大多数基督徒一年中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禁止吃肉。这几乎涵盖了所有动物农产品,包括鸡蛋和乳制品。此外,所有公民都必须在吃圣餐前禁食,这些禁食有时几乎会持续一整天。
而且东方和西方的教会都有明确的规定,宴会应与斋戒交替进行。
所以在欧洲大部分地区,星期五被列为了禁食日(这里的禁食主要指禁食肉类),当然,在其他不同的日子和时期也会有禁食现象,例如宗教的节日大斋和复临。
最让人头疼的是,在这些宗教规定中,肉和动物制品,如牛奶、奶酪、黄油和鸡蛋,都是明确禁食的食物(不过鱼肉是个例外,后边会讲)。
教会认为,禁食可以使身体蒙羞,使灵魂充满活力。其目的不是把某些食物描绘成不洁的东西,而是想通过禁欲来教导人们自我克制的精神品质。
在特别严厉的禁食日,人们通常只能吃一顿饭。
不过,即使大多数人都尊重这样的做法,但是饥饿和欲望还是让一些人别出心裁地想出了应对方法——由于鱼类并不在禁食名单中,所以人们开始发明出各种各样的“鱼类料理”。
他们把“鱼”的定义延伸到了海洋和半水生动物,如鲸鱼、藤壶鹅、河豚甚至海狸。
所以在某些禁食日举行的宴会甚至会非常“精彩”——人们以各种巧妙的方式把海洋产品做成了美味大餐,而且一部分还被仿制成了其他肉类,颇有些我国素斋里那些“红烧狮子头”的意味。(其实是拿豆制品做的)
鱼肉会经常被塑造成鹿肉的样子,而且人们还会利用空蛋壳、鱼籽以及杏仁奶来制作“假鸡蛋”。
对于这种变通的做法,代表东方的拜占庭教会态度很强硬,他们不鼓励神职人员在烹饪上"研究高雅艺术”,但他们的西方同行却相对来说更为宽容。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本笃会修道院的奢华晚宴远远超过了其他修道院,有时甚至能提供多达16道菜。
就连中世纪经最负盛名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1274年),也认为只要孩子、老人、朝圣者、工人和乞丐需要某种庇护,就应该为他们提供“禁食”特惠。
此外,中世纪社会的等级制度对于食物的获取渠道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饥荒遍地、社会等级制度严格的荒蛮时代,粮食是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
根据中世纪意识形态的划分,社会阶层主要由三个领域组成:1.平民,即工人阶级,他们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群体;2.神职人员,他们要求世俗和精神上的绝对霸权统治,并绝对凌驾于平民之上;3.贵族,即封建大地主,拥有庞大的财政和土地资源。
此外,在贵族和神职人员中,也有许多等级的划分,从国王和教皇到公爵、主教及其下属,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应的阶层,并尊重统治阶级的权威。
而且,政治权力不仅会通过社会规则表现出来,还会在饮食文化上体现——贵族们能以最新鲜的为食,配上各种异国香料,呈现出一种十分优雅和精致的餐桌文化;但粗野的劳动者就只能以大麦面包、咸猪肉和豆子为食,他们不具备任何餐桌上的礼仪。
所以到了中世纪晚期,随着财富的增加,中产阶级商人有机会开始效仿贵族,并威胁要打破贵族和下层阶级之间的一些象征性壁垒。
而贵族们对此的回应通常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说教性的文献,警告人们调整不适合自己阶层的饮食会有多危险;另一种就是奢侈法,“稳准狠”地限制了平民宴会的奢侈消费。
当然除了上述的两项原因外,中世纪的医学对上层阶级的饮食和健康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根据古罗马哲学家盖伦(Aelius Galenus)提出的四种身体状态的理论,从古代晚期到17世纪,所有的食物都被划分为从热到冷,从潮湿到干燥的范围。
中世纪学者认为,人类的消化是一个类似于烹饪的过程——流入胃中食物被认为是厨师烹饪的准备工作;然后为了使食物适当地被“煮熟”,人们需要增加腹部的温度来使营养物质得到充分吸收。
饭前,人们会用一种热而干燥的香料“开胃”,例如用糖或蜂蜜包裹的、香料点缀的甜点,还有类似姜、香菜、茴香以及孜然籽做成的菜品。当然,葡萄酒和加糖的牛奶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此外,水果如苹果、梨,蔬菜包括莴苣、卷心菜、马齿苋、香草,还有清淡的肉类和肉汤也都被认为是理想的“开胃菜”。
而且根据盖伦的养生理论,最理想的食物是最符合人体环境的食物,即适度温暖和湿润的食物。食物最好也要切碎、研磨、捣碎和过滤,以保证人们不会错过营养价值最高的部分。
上层社会的人还会更加讲究,他们认为白葡萄酒比红葡萄酒更凉,红醋和白醋也有区别;不同动物的奶制品干湿不同;以及,蛋黄是温性的食物,蛋清却是寒性的等等...
所以,中世纪的人在饮食文化上,既受到了宗教的限制,也受到了来自阶级差异的控制,还同样受困于对营养价值和健康的思考。不得不感慨,生在当代有多幸福,毕竟,没人会抢走我嘴里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