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冰鉴》智慧: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曾国藩《冰鉴》智慧: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并称其为"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曾国藩是每个渴望成功的人应该学习的楷模。而学习曾国藩,他的两本书是必须研读的,其一是《挺经》,其二是他总结出来并屡试不爽的官场"识人术"--《冰鉴》。
《冰鉴》强调识人有两扇大门--精神和骨骼,这是观人的第一要诀。书中说"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一身精神都在眼睛里,一身骨相都在面孔上。
曾国藩深谙此道。他所编写的《相人口诀》说:"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在这一方面,刘铭传的被重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刘是后起的淮军将领,曾随李鸿章赴上海镇压太平军。出发前与其他将领一道去拜谒当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
曾午睡未醒,他们等了将近半个时辰。刘铭传忍不住,当着众人发起脾气来 :"对部将如此怠慢,岂不令人心冷!烽火其间如此静候,岂不延误军机!"
话音刚落,曾国藩步入大堂,旁人皆为之捏把汗,担心曾会降罪于他。岂料曾国藩见刘铭传"颜广面长,铁声铁面",有"雄侠威棱"之气,料定他日后事业,非淮军其他将领可比。
于是在众将拜谒之后,单独留下李鸿章对他交待说,此人将是你最得力的助手,须好好看待他。
此后,由于李鸿章对刘铭传格外看顾,刘本人在戎马倥偬中也努力钻研兵法,曾力挫法国侵略军于基隆,并首任台湾省巡抚。
在《见闻琐录》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陈兰彬、刘锡鸿颇富文藻,下笔千言,善谈天下事,并负重名。有人推荐到幕府,接见后,曾国藩对人说:"刘生满脸不平之气,恐不保令终。陈生沉实一些,官可至三四品,但不会有大作为。"
不久,刘锡鸿作为副使,随郭嵩焘出使西洋,两人意见不统一,常常闹出笑话。刘写信给清政府,说郭嵩焘带妾出国,与外国人往来密切,"辱国实甚"。郭嵩焘也写信说刘偷了外国人的手表。
当时主政的是李鸿章,自然倾向于同为曾门的郭嵩焘,将刘撤回,以后不再设副使。刘为此非常怨恨,上疏列举李鸿章有十可杀大罪。
当时清廷倚重李鸿章办外交,上疏留中不发,刘气愤难平,往往出语不驯,同乡皆敬而远之。设席请客,无一人赴宴,不久忧郁而卒。
陈兰彬于同治八年(1869),进入曾国藩幕府,并出使各国。其为人不肯随俗浮沉,但志端而气不勇,终无大建树。
以上事例表明,曾国藩的相术还是很高明的。
曾国藩历来被誉为颇具知人之明,左宗棠在曾国藩死后,曾写了这么一副挽联: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