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析字修辞艺术详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析字修辞艺术详说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31/15/99076_1143429352.shtml

析字修辞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汉语修辞手法,通过拆解汉字的结构、音节或意义来创造新的表达方式。这种修辞手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应用于诗词、对联、谜语等文学形式中。本文将详细介绍析字修辞的定义、分类及其具体应用,带领读者领略汉字的独特魅力。

析字的定义与分类

析字,又称拆字、字喻,是一种通过离析、合取或增减汉字构字部件来创造新字形和意义的修辞方式。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析字主要可分为两类:

  1. 离合字形:对构字部件进行分解、离析,或将两个或多个汉字当作构字部件组合为另一字形。
  2. 增减字形:通过增加或减少字形中的部件来创造新的字形。

析形

析形是通过对字的结构(部位或笔画)进行增损离合来表达特定含义的修辞手法。这种方法主要利用汉字的象形性和可分合性,使得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离合字形

  1. 例1:他这几年投资房地产,现在可是门中活了。
  • 解析:将“门”和“活”拼合在一起,“活”在“门”中,构成“阔”字。
  1. 例2: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
  • 解析:将“闲”字(繁体字形作“閒”)离析成“门”和“月”,将“思”字拆作“心”和“田”,构成一副对联。

增减字形

  1. 例3:村支书王大可自恃有钱有势,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人称“狂犬哥”。
  • 解析:通过对人名“王大可”三字分别增加不同的偏旁或笔画等构成的:“王”增加“犭”旁变成“狂”,“大”增加一点成为“犬”字,“可”增加一“可”成“哥”。
  1. 例4:我们宿舍“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老大钱军,老二李林,老三江海,老四张炜,老五孙垚。
  • 解析:五人姓名用字中分别含“金(钅)、木、水(氵)、火、土”,用减法得到五人所属的“行”。

析音

析音是对构成汉字的音节进行分析,包括声韵相析和快慢相析。声韵相析是将汉字的声母与韵母分开处理,快慢相析则是在念读汉语时,通过节奏的快慢来区分音节。

声韵相析

  1. 例5: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笄蜂,自求辛螫。(《诗经·颂·小毖》)
  • 解析:诗中的“笄蜂”(读作“并封”)是“并”“蜂”“慢声为二”的分音“相从”的意思。
  1. 例6: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
  • 解析:例中的“扶摇”即为“飙”的慢读。这就是析音中的快慢相析修辞方式。

借用字形

借用字形的前提必须是音同或者音近,借用的字形只是表音符号,不考虑它的字义。所以又称作谐音析字。

  1. 例7:如今要强借房租一年,所以百姓们都说“崇祯”读作“重征”。(姚雪垠《李自成》)
  • 解析:“崇祯”与“重征”同音,借“重征”的字形指代“崇祯”,这是谐音析字。
  1. 例8:鸳鸯听说,立起身来,照她嫂子脸上使劲地啐了一口,指着骂道:“你快夹着那油嘴,离了这里,好多着呢!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话’;什么喜事?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怪道成日家羡慕人家女儿作了小老婆了……”(《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 解析:曹雪芹经常利用谐音手段,造成种种音趣,表达语言的机锋,形成诙谐、讽刺、幽默的效果,为塑造人物和表达思想内容服务。

析意

有的汉字析形后,部位或偏旁可以独立成字,然后分析并解释其义,来表达特殊的思想感情。这种析字法称为析意。

  1. 例9:将相和(打一字)
  • 谜底:斌
  • 解析:将谜底“斌”字析为“文”、“武”两形,引申其义,“文”是“相”;“武”是“将”,二义拼合,套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历史故事,贴切、巧妙,情趣盎然。
  1. 例10: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高士其)
  • 解析:著名科学家高士其,1935年发表第一篇科学小品,以后又写了几本书。他在文章和书稿上署名“高士其”三个字。而不是他的原名“高仕��”。有人问及此事,他那张因病魔折磨而缺乏表情的脸变得严肃起来,舌头急剧地抖动着,迸发出有力的声音!“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这句名言运用了减形析字和析意析字修辞手法,将扔掉的“亻”和“钅”旁引申衍义为“官”和“钱”,表现了高士其崇高的品格与精神。

结语

析字修辞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它不仅展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通过离合、增减、析音、析意等手法,汉字被赋予了更加丰富和生动的表达方式,为诗词、对联、谜语等文学形式增添了无穷趣味。这种修辞手法不仅在古代文学中广泛应用,也在现代语言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