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非遗 | 北京兔儿爷!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非遗 | 北京兔儿爷!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04/05/7108612_1127810717.shtml

兔儿爷是北京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作为中秋节的应节玩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明代开始,兔儿爷的形象就逐渐独立出来,成为北京人中秋节供奉的对象。如今,兔儿爷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以各种创新形式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传播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


兔儿爷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每逢中秋节,北京城里的百姓都会供奉“兔儿爷”。这一习俗源自明代。后“兔儿爷”转变成儿童的中秋节玩具。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有的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讨人喜欢。
作家老舍在《四世同堂》中这样描写兔儿爷的形象:“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

兔儿爷是哪位“爷”

兔儿爷形象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的拜月祈愿有关。中国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礼俗,祭拜、祈求世俗的情感、愿望是人们对月习俗的主要形态。到了明清时期,岁时节日中世俗情趣渐浓,拜月成为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遵循的中秋节的节日仪式。无论祭拜时的主神是谁,与之搭配的执杵捣药玉兔的形象都相对固定。

明代,纪坤《花王阁剩稿》中的“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是目前已知的有关兔儿爷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在明代,泥塑兔子的形象已经开始独立出来供人们祭拜。清代乾隆年间《都门竹枝词》中记载:“团圆果共枕头瓜,香蜡庭前敬月华。月饼高堆尖宝塔,家家都供兔儿爷。”兔儿爷的称谓在这一时期得以确定。

满族文化中“爷”是极尊贵的名称,兔儿爷的称谓来源也受其影响。老北京的百姓们将“爷”多用于贵人的称呼,后也用于对神的尊称,如“马王爷”“灶王爷”,于是,这只“兔儿”也成了“爷”。也有一些关于兔儿爷的传说中认为玉兔是女性身份,“爷”是对于女性的敬称,类似于称慈禧太后为老佛爷。


清代《清国京城市景风俗图》中的“泥兔儿”形象

兔儿爷的传说

玉兔临危受命下凡间

01、京城瘟疫肆虐

传说有一年夏天,北京城内瘟疫肆虐,到处都是病死的人,苍蝇漫天飞,垃圾到处是,简直像是人间炼狱,顺天府四处找医生来阻止疫病的传播,但也无力回天,被传染的人们浑身无力,上吐下泻,最后身体衰竭而亡。

且这种疾病的传播速度很快,瘟疫从当年的五月一直持续到七月份,完全没有停下的意思,老百姓们只能把一切希望寄托到神灵的身上,开始到大大小小的寺庙里烧香拜佛,希望各路神仙能够还人间太平。

顺天府的官员们当时就去了城隍庙烧香,还烧了一份“通天符”给哪吒,上面写了京城瘟疫的前前后后。哪吒是守护南天门的天将,见到人间的情况后就立刻上报给玉皇大帝,可是玉帝此时正在休息,不能打扰,很多神仙对此十分忧心,可又不能触犯龙颜,虽然神仙们可以等,但是人间的瘟疫可不等人,这下可把哪吒给急坏了。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 “兔儿爷”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广寒宫嫦娥的耳朵里,她虽有慈悲之心,奈何位列仙班,没有玉帝的旨意是不能私下凡间的,那可怎么办呢?嫦娥不能离开自己的宫殿,但是她有权力让自己的玉兔下凡,也有权动用庭院内桂花树炼制的“桂花神丸”。

于是就对玉兔说:“咱们平时捣药就是为了给人间祛除疾病,如今人间的京城里瘟疫盛行,你日日捣药也有了用武之地,现在你就去人间,把瘟疫给解除吧!”

02、瘟疫背后的原因

哪吒是天庭的通天太师,也是奉旨守护人间京师的神灵,并且代理了城隍庙的职责和绦绳业神主,因为京师所在的地方原本是幽州的苦海,这其中有一条幽海孽龙一直在想方设法阻挠人们铸造城池,最后刘伯温、姚广孝等人用八臂哪吒的画像才设计了京师并且把孽龙镇住。

虽然北京城是修建好了,但是孽龙仗着自己有不少儿子,平日里还是会给人间带来一些灾难,像洪水啊、地震啊、火灾啊等。

据说这次的瘟疫,就是孽龙给玉帝提前送去了一壶酒,导致玉帝昏昏欲睡,这样也就没人管自己了,可以肆意的在京城内搞破坏。

幸好玉兔并不是位列仙班的神灵,它抱着药罐离开广寒宫,在经过南天门的时候被哪吒喊住,玉兔说明了嫦娥的意思,哪吒思索片刻说:“你下人间去治理瘟疫是好事,不过总不能光着屁股下去吧?”

于是哪吒就以御封三十六天将首席的职位,给玉兔置办了天将服,元帅氅,状元靴,还给它找到一匹老虎当坐骑,就这样玉兔下落人间,此时人间正值“万寿节”,即乾隆皇帝的寿诞。

兔儿爷的“人缘”非常好,在老北京人的心里,它代表了真正的北京文化,是老北京中秋民俗的标志之一。

制作工艺

兔儿爷的制作过程很复杂,要经过挖泥、晾晒、泡泥、澄泥、捶打、做子、制模、翻坯、打磨、上底色、彩画、上漆、装盒等多种工序。

(1)揉泥巴

这不是普通的泥土哦,是昌平山里挖出来的胶泥,反复澄清。再加入泥塑陶土混合,反复揉制而成。之前看过相关介绍,制泥过程往往长达一年多。当天还比较凉时,泥拿出来会很僵硬,要慢慢揉醒它,但是揉时间长了水分又跑了,还要慢慢加水揉匀。

(2)压制

把泥土压制进模子里,要从边缘开始,一指一指的用力压。前后两个模子压好后,边缘抹层泥,然后合模,使劲把两个模子合拢,模子越大力气要用得越大,最后加上底。泥土内部应该是有空洞的(实心的在晾制过程中,内外干燥不均匀,会产生小裂缝),等上几分钟,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现,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两件东西,差异也是很大的。

(3)脱模,修补,扎耳朵眼

压制过后,背后开始脱模。慢慢揭开模具,基本形状就露出来了。但是难免有压制不完美的地方,尤其是接缝处有一些凹凸,气泡等等,再用稍软的泥巴填平,细细修补。还有,兔爷的耳朵是插上去的,要用铁丝,在头顶两侧相应位置斜着扎上耳朵眼。


(4)阴干

泥胎做好后要放在干燥通风处晾干才能再加工,这个大小的兔儿爷要晾制一周左右。

(5)打磨

干燥后的的泥胎,表面粗糙,有时还会出现裂缝,要再修补一次,然后用砂纸仔细打磨。

(6)上色

不是每种颜色涂一遍就行了。颜色要淡,待干了之后再反复涂。每种颜色至少要上三遍。

(7)插耳朵

这是最后一步,耳朵是批量做好的,一根铁丝上面,适合兔爷材质一样的耳朵。我们再自己画了颜色,加工一下,插上以后,兔儿爷就做好啦!

兔儿爷的多种形态


明清到民国,每到中秋北京百姓都会供奉“兔儿爷”


泥制兔儿爷 清宫旧藏 故宫博物院藏

形态各异的兔儿爷

坐象兔儿爷

坐虎兔儿爷

由于中秋祭拜习俗的逐渐消失,兔儿爷这一曾经民间信仰的偶像开始转变为以民间艺术品的身份出现。2014年,“泥塑(北京兔儿爷)”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兔儿爷作为一项传统民间艺术得到了进一步保护与发扬。如今,兔儿爷更多的以室内陈设品、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的形式流传。在形象上,除了手持捣药杵的兔儿爷经典形象外,还出现了身穿红袍的文官、剃头、缝鞋、卖馄饨、卖茶汤、饮酒娱乐的兔儿爷。三百六十行的兔儿爷应有尽有,兔儿爷以一种更亲切的姿态进入到千家万户中。

“兔儿爷,别婵娟,走向大地显灵仙。采百草,做良药,去病除灾保平安。”这段北京童谣代表着人们对兔儿爷给大地带来平安健康的希冀。希望在兔年里,兔儿爷能也给你带来喜气与祥和。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