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医用药新解:附子非热而通?细辛重用才灵?干姜竟是“宅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医用药新解:附子非热而通?细辛重用才灵?干姜竟是“宅药”?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28/13/6143324_1147825557.shtml

一早醒来,头昏脑涨,手脚冰凉;天冷时,穿再多都觉得寒气刺骨。这些症状在中医看来,往往与体内的寒气有关。而附子、细辛、干姜这三种常见中药材,因其独特的温热功效,常被用于调理身体的寒热虚实。但它们真的像传说中那样神奇吗?还是说,其实也有些误解?

附子,很多人认为它性热、能大补,但它真的只是“热”这么简单吗?细辛,听名字就觉得“不细不辛”,用不好会有毒,可为什么古人常常“重用”它?
至于干姜,这种看似平平无奇的厨房调料,难道真的是我们居家必备的“宅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重新认识这些中药,看看它们背后到底有哪些新解。

附子非热而通?

很多人谈到附子,第一反应就是它能“温阳补火”,尤其对老年人或体寒人群,附子常被用来“温中散寒”。

其实,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附子不仅能温阳,还能“通经络”。中医讲“阳气不到,病痛丛生”,当体内的阳气无法正常运行时,附子就像是身体的“修路工”,能帮助打通那些被堵塞的“交通要道”。
比如风湿关节痛、寒湿引起的腰腿痛,附子用对了,效果立竿见影。但为什么很多人用附子却容易上火甚至中毒?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炮制和剂量。
未经炮制的附子含有乌头碱,这种成分毒性较强,甚至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或呼吸困难。古人强调“附子须久煎”,不仅是为了安全,更是为了让药性更好地发挥。

现代研究也表明,经过合理炮制的附子,其毒性可以大大降低,而其中的活性成分却得以保留。用附子时,切记一定要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千万不可擅自加量。

细辛重用才灵?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吓人。毕竟细辛是有毒的,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细辛含有马兜铃酸,长期大量食用可能对肾脏产生损害。
然而,古代医家却常常用“重剂细辛”来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比如《神农本草经》记载,细辛“主风湿痹痛、头痛脑鸣”。

其实,这里的“重用”并不是真的大量使用,而是指在恰当的范围内,充分发挥细辛的药效。细辛性辛温,具有发散风寒、止痛的作用,尤其对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效果显著。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细辛中的挥发油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
不过,出于安全考虑,现在的细辛使用量一般控制在1克左右。需要注意的是,细辛的“辛”并不是随便能尝试的,尤其是肾功能不全或对马兜铃酸敏感的人群,更要慎之又慎。

干姜竟是“宅药”?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但事实上,干姜确实是一味非常适合居家使用的药材。它和生姜虽然“同根同源”,但功效却大不相同。

生姜偏向于“解表”,用于感冒初起或外寒较重,而干姜则更擅长“温中散寒”。中医认为,干姜性热,入脾胃经,善于温暖脾胃、驱散内寒。
你是不是经常因为吃了点冷饮或生冷食物,就觉得肚子闹腾得不行?这时候,冲一杯干姜茶,或者在煮粥时加上一点干姜末,往往能让肠胃舒服不少。
除此之外,干姜还可以用来泡脚。每次取适量干姜片,煮水泡脚,不仅能驱寒暖身,还能改善手脚冰凉的情况。不过,干姜毕竟性热,体质偏热或阴虚火旺的人群要谨慎使用,避免加重体内的“火气”。

现代医学研究也为这些中药的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比如附子的主要成分之一乌头碱,经过适当加工后,具有明显的抗炎和镇痛作用。
细辛中的挥发油成分显示出一定的抗菌和抗病毒活性;干姜中的姜辣素则被证实具有抗氧化、抗炎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不仅验证了中医的理论,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些中药的价值。
当然,中药虽好,用不好却可能适得其反。对于附子、细辛、干姜这样的药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使用时的剂量和方法。

附子需久煎,细辛慎用,干姜忌滥用,都是千百年来无数医家总结出来的经验。即便是中医爱好者,也要谨记“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切勿因为某些夸大的宣传就盲目尝试。
回到开头那些问题,你是否已经有了一些答案?附子并非只是“热”,它更是一种能帮助身体“通路”的药物;细辛并非不可用,而是重在“用得巧”。
干姜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宅药”,用好了是宝,用不好却可能惹祸。这些中药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们的药效,更在于它们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科学依据。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对中药有更深的了解,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科学地使用它们,为健康保驾护航。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