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的写作背景
苏轼《浣溪沙》的写作背景
苏轼的《浣溪沙》创作于1078年,当时他担任徐州太守。这首词描绘了仲夏时节徐州城东石潭的景象,通过对枣花、缫车声和卖瓜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生动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对于深入理解其艺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浣溪沙》是苏轼43岁时在徐州任太守期间所作。那年春天,徐州遭遇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亲率民众前往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一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的路上写成的。
本篇主要描写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值得注意的是,词中所写的景并非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一组连续不断的影像。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似乎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这些描写,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
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来,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例如“簌簌”,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响”、“漫”、“敲”等字也均用得灵便而贴切。
本文原文来自瑞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