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南北榜案”说起,看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兴衰
从明朝“南北榜案”说起,看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兴衰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从隋炀帝大业五年开始至清末光绪年间废除,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其中,明朝的“南北榜案”是科举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文将从“南北榜案”说起,探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兴衰。
科举考生
何为“南北榜案”
公元1397年,明洪武三十年二月的会试如期放榜。中榜者五十一人,陈安阝不但榜上有名还取得了第一名,“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形象地描绘出中榜学子的心境。
但没高兴几天,坊间另一种声音传了出来,中榜学子均为南方学子,此次科考不公。随即事态进一步扩大,北方未中榜的学子联名上书,状告考官刘三吾等徇私舞弊,偏袒南方学子。
针对此次事件,朱元璋与刘三吾沟通,中榜者皆是南方人实在是不妥,示意刘三吾补录北方学子以平息此事,但刘三吾未领悟圣意,仍认为此榜就是择优录取,没得问题。于是朱元璋命张信等每人再阅十卷,增录北方落选学子。
落榜北方学子试卷因文理不通,言语犯禁仍旧未能完成补录。此时朝堂之上已有北方官员陆续弹劾刘三吾等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故意把不好的卷子呈上去,以此来蒙蔽圣上”。
朱元璋得知后大发雷霆,将刘三吾发配边疆,张信等人凌迟处死。六月份,朱元璋亲自阅卷,选出韩克忠等六十一人,张榜天下,榜上有名者全都是北方学子。这件事即历史上的“南北榜案”,因为发榜季节为春秋两季,又称为“春秋榜”。
北榜
“南北榜案”成为明朝开国以来的科举大案,也在科举的历史长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南北榜案”的发生既有必然又有偶然的因素在里边,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南北榜案”的出现为当时明朝南北发展不均衡所带来的结果,其中又夹杂了一丝偶然的因素。自五代起经济的重心开始向南方发展,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差距进一步加大,至明朝时期南方经济已经远远超过北方地区。南方经济发达,读书之气盛行,北方多战乱,在读书条件上明显处于劣势。在明朝初期的六次庭试,状元都是南方人,中榜学子中南方人也是占了绝大多数。这一次由于绝对实力差距巨大,又占了一丝丝的偶然因素,出现中榜皆南方人的现象。
“南北榜案”是朱元璋有意为之;试卷经过前后两次复核均无问题,而朱元璋心里也明白,自号“坦坦翁”的刘三吾为人坦荡,断然不会徇私舞弊。朱元璋曾两次示意在北方学子增加中榜人员,但都未被刘三吾等领悟,但又要给北方学子一个合理的解释,朱元璋只能制裁刘三吾等,即使他们无罪。此举可谓一举两得:(1)明朝为从南向北推进,夺得政权,北元势力逃窜到北方之后一直对中原窥视,伺机而动。北方虽然已被统治,但是北方人士对于明朝统治多不认可,地域统治不稳固。明朝官员多南方人,需要北方当地官员来帮助治利北方地区。此举借助“南北榜案”,以此选拔北方官员,缓和北方学子矛盾,达到稳固北方统治的目的。恩威并施以此向天下昭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2)朱元璋发迹于南方,朝廷内部多南方官员与淮西勋贵,群臣之间万一出现拉山头抱团现象,对于王朝统治极为不利,因此朱元璋此举可以打压南方官员势力,借机扶持北方官员以稳固王朝的统治。
刘三吾
- 朱元璋的性格缺陷使然;朱元璋生性残暴,并且多疑。他有理由相信刘三吾等不会徇私舞弊,因为他了解刘三吾的为人。但大明的基业容不得半点的马虎与侥幸,官员的举报与弹劾,各方矛盾的箭头都指向了刘三吾等。信,三吾以老戍边,琮亦遣戍。——《明史》朱元璋内心开始打鼓,毕竟人心隔肚皮,担心真的发生考官串通考生,在朝廷之上培养势力之事,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刘三吾等悉数制裁,发动了“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带来的改变
“南北榜案”最终以北方六十一人榜上有名,刘三吾被贬谪戍边,张信等惨死而告终。此举笼络了北方文人学子,达到了集中政权、平衡朝堂、巩固统治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平衡南北地区文化经济差异,并平衡朝堂力量的效果。笔者看来“南北榜”案带来的影响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生科举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南北卷”制度。“南北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南北地区文化经济的差异,北方学子重新燃起从仕为官的希望,加大了北方各地区对于明朝统治的认可,北方官吏在治理北方地区时更加得心应手。朝堂之上,由南方仕子一方独大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朝堂势力得到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皇权专制”体系的完善。
一定程度上使得朝堂之上多党林立,加重朝堂内耗。在当时同届、同乡、同榜、同师彼此之间均可结成小的利益集团彼此抱团取暖。例如:“乡党派系”、“师徒党派系”等。党派三途发展到后期,由于内政腐败,朝堂之上形成了东林、浙、齐、楚、宣、昆等党派,后又形成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党。党派之间彼此争斗,导致朝堂内耗加重,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笔者认为南北卷的产生对于科举或者广大学子来是一件利事,促融了南北文化的交流,缓和知识分子的矛盾,加强了全国的统一和帝王集权的控制。由于后期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利变为弊,多党林立导致王朝加速灭亡。不可否认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与国民。下面笔者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向大家理性的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王朝统治国家的一种共同的选择,对于国家的治理与社会的发展的影响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 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定下基调;在公平性上来讲,科举制度一直秉承的是公开报名、无论出身、无论地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不管在实际的施行中是不是绝对的公正,科举制度是本着公平公正制定的。科举考试给贫苦大众搭建了一个通过读书登上仕途为官的舞台,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等级枷锁,寒门学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是梦想。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给贫苦大众打开的一扇窗,使得底层人才可以加入到由皇亲国戚与宗族势力垄断的权利中心,促进社会的良性流动,使得统治者的统治更加稳固。所以自五代开始,无论少数民族政权还是汉族政权,均最终选择以科举制度来进行文官选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科举制度为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才选拔制度。
寒门学子,凿壁偷光
- 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做出突出贡献;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想要治理好国家,必定宣传他所推行的统治思想。例如:秦始皇时期选定的法家思想,"以刑去刑”、横征暴敛之下,民不堪重负揭竿而起,秦二世而亡。汉代初期刘邦吸取秦朝的教训,为休养生息采取老子“无为而治”来治理天下,之后慢慢被儒家思想所取代。统治者将科举制度、儒家思想和封建专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彼此相辅相成,借助科举制度,将儒家经典纳入考试的范畴之中,天下学子皆习之,此举使得儒家思想与封建专制思想得以迅速推行。国民的意识形态的整合统一,促进了封建统治的长久与稳定。因此科举制度成为了封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其稳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孔子画像
-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育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选拔制度,虽不是教育制度但对学校教育起到了导向作用。为适应科举的需要,各地兴建学堂,书院与私塾蓬勃发展,极大调动了学子学习的积极性,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观,推动了各地文化普及,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科举对于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
科举制度一方面为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定下基调,并且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做出突出贡献,而且还推动了教育文化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也为社会发展起到了诸多消极的作用。笔者认为科举制度所带来的消极作用主要为以下几点:
科举制度独特的考试录取机制抑制了学术文化的创新与自然科学的进步;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配合“八股取士”的制度,将国民的思想牢牢的束缚住,学子无法展现自己的才华,无法展示自己的特长,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四书五经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想从仕,就得埋头苦学。考试内容的局限性,导致其余自然学科发展几乎为零,原本地大物博的中国最后被西方列强用枪炮敲开大门,不得不说是科举制度的制约,导致中国科技发展的落后。
选拔的在知识局限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即一根标杆,学子只学习与考试内容相关的儒家经典,科举选拔的官员即应试教育的产物,所具备的知识仅仅局限于考试内容,其他各方面的才能均少得可怜,如此的官员进入仕途,难堪大用。
启蒙注释集
- 科举制度只是统治者强化封建专制的工具,不具备绝对的公平性,最终发展成为阻碍思想进步的一大障碍;科举制度本身就是统治者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将科举、儒家经典与统治一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选拔忠于自己统治的官员而设立的。随着时间的发展,科举制度选拔出的官员思想固化,“官本位思想”严重,这样的官员制约了社会发展,古代社会由先进变落后,由文明变得愚昧与此关系甚大。此外科举制度的公平也仅仅是相对而言的,作弊从开设科举就没有断过,除了常规的作弊武器例如:夹带、代答、冒名、割卷等手段外,身世显赫的仕子,还可以“行卷”,内推给考官认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科举只允许男人参加,女人被排除在外,因此公平也仅是相对而言。科举制发展到封建王朝的后期,被封建保守势力当做抵制思想进步,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变成了阻碍思想进步的一大障碍。
编者综述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定时期的产物,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期间选拔出大量的政治家、文化家,影响了数代人。它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曾立下不世之功,又因它本身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明的提高与科技的进步。但是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对于这样一个精细复杂而又影响巨大的制度,不能单纯的以好坏来评价,而是要把他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理性的思考,提取积极的、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东西。这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