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极”乞拉朋齐:当大雨成为日常
“雨极”乞拉朋齐:当大雨成为日常
在印度东北部的梅加拉亚邦,隐藏着一个被称为“雨极”的神秘之地——乞拉朋齐。这里曾创下年降水量26461.2毫米的世界纪录,是秦岭-淮河一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30余倍。如此极端的降水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滂沱大雨 ©Derrick
常年受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控制的中国中东部地区,见证着季风势力的此消彼长、爱恨情仇,因此,这里旱涝灾害频发,甚是典型。每到夏季,不少地方降水多且集中,从2021年的郑州特大暴雨,到前不久发生在广东、四川、陕西的一系列气象灾害及其衍生事故,无一不显露季风气候区密集降雨的强大破坏力。
一些北方城市,也因为连绵不断的降雨,加上挥之不去的高温,一改往日干燥形象,变成了湿度饱和的蒸笼。我们为过多的降雨感到苦恼,但若对比世界“雨极”,这些滂沱大雨似乎不那么厉害了。
乞拉朋齐(Cherrapunji),是一个隐藏在印度东北部梅加拉亚邦的神秘之地,由于降雨多得过分,被人们称为“雨极”。在1860年8月至1861年7月的一年里,这里降雨量达到了惊人的20447毫米,创下世界纪录。尔后的1961年,乞拉朋齐更是以26461.2毫米的年降水量刷新了纪录。这是什么概念呢?秦岭—淮河一线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地理界线,也不过与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30余倍的差距,远远甩开了全中国年降水量的均值。
“雨极”乞拉朋齐
乞拉朋齐坐落在布拉马普特拉河南侧,卡西山地南坡的一袋形山坳中,海拔1313米。这里距离孟加拉湾约300千米,地理位置独特,大量降雨稀松平常,可谓探索极端气候现象的绝佳之地。
降水是划分气候的关键依据之一,每种气候也有着鲜明的降水特征。乞拉朋齐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每年5月至9月是这里的雨季,天空被厚重的云层笼罩,降雨频繁,且强度很大。
热带季风气候是季风气候类型的一种,分布于北纬10°至北回归线附近的南亚和东南亚一带,主要集中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等地,中国的台湾、广东、海南、云南的南部地区亦有少量分布。相比于终年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虽有干旱的时候,但每逢雨季,降雨过程异常疯狂。这也是“雨极”诞生在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关键所在。
不过,数据显示,热带季风气候的年降水量通常在1500~2000毫米,乞拉朋齐缘何能够超出10倍之多?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让这里形成了极端的气候现象。
雨中行走的乞拉朋齐原住民
首当其冲当然还是热带季风气候的控制。旱季,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该地受东北信风和东北季风共同影响。东北季风由亚洲内陆地区吹向海洋,并在低纬度地区偏转形成。二者均较为干燥。
雨季,气压带和风带则向北移动,该地受到西南季风影响,这一季风的主体由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来,同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也直接生成了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此二者非常湿润。
强大的季风,也与热带辐合带相互关联,作为热带地区最主要、最持久的大型天气系统,热带辐合带处于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有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特点,活跃的热带云系始终会带来丰沛降水。
有了热带辐合带的加持,季风威力非同小可,温带季风远不是它的对手。然而,季风不是过客,它往往停留于此,形成滞留锋,大范围、高强度降雨便延绵不息。
其次,地形是一项重要因素。乞拉朋齐南边是印度洋孟加拉湾,北边则是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当暖湿气流自南向北运动时,受到山地抬升,迎风坡构成地形雨。山谷之间的气流交汇无疑也加强了降水的可能性。
再者,热带地区气温高,空气对流强烈,继而产生对流雨。
最后,雨季恰好是热带气旋频发的时段,热带气旋裹挟大量水汽,时不时来一场台风雨。
由此可见,乞拉朋齐似乎凑齐了锋面雨、地形雨、对流雨和台风雨,成为“雨极”顺理成章。
卡西山地迎风坡易于降水 ©Danielrao
极端降水不可避免地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困扰,盘踞半年的雨季,乞拉朋齐的河流泛滥成灾,甚至使得全域沦为湖泽。为此,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要么停滞不前,要么谨小慎微地加以改造,以适应洪涝灾害频发的环境。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尽管乞拉朋齐堪称世界“雨极”,但这里并非“湿极”,降雨量和降雨频次不是一个概念。世界“湿极”在夏威夷群岛的怀厄莱阿莱,每年平均有335天下雨,而乞拉朋齐的降雨则集中在5月至9月,只不过降水量明显超过怀厄莱阿莱。
余下的月份里,乞拉朋齐迎来旱季,土地迅速变得干燥贫瘠,所以此地的生态环境并没有想象中湿润,植被也很难长期繁茂,当地居民在旱季时甚至要步行数公里取水。
这样一来,本就大雨瓢泼、雨涝频繁的乞拉朋齐就显得更不适宜生活了。
树根桥
乞拉朋齐的原住民是卡西族,面对大雨,创造了独特的生存之道,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树根桥。
据说,卡西族曾用竹子搭建桥梁,但暴风雨和汹涌的河流会迅速破坏竹桥,洪水冲毁它,雨水击打它,潮湿腐蚀它,很短时间内就会朽坏。
后来,卡西族因地制宜,开始利用印度榕的生长特性。他们在河岸的两边各种上一棵树,随后将树根缠绕在一座临时搭建的木桥上,木桥引导树根向对岸生长,待到树根抵达对岸,便将树根往下栽种到地里。
随着时间推移,树根逐渐生长壮大,成为坚固的桥梁。这一过程大概持续10~30年,虽然建设周期漫长,但一旦投入使用,树根桥可能存活几个世纪,并且长期坚固耐用。
如今的卡西族,也开始贴近快节奏生活,比起现代化桥梁,树根桥十分耗时,已不再受人重视。不过,作为一项传统的文化遗产,仍有人努力传承,这是必要的。
事实上,树根桥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钢筋混凝土改变了人的生活条件,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只能用坚硬的身躯负隅顽抗,树根桥这类事物,硬度固然不及现代建筑材料,可它与岩石、土壤、植被,甚至自然灾害本身构成有机整体,柔软却坚韧。
好在我们的科技正调整航向,深度思考自然的秉性,诸如海绵城市等工程理念,让人类的居所适应生态,也让生态接纳人工的建(构)筑物。
大雨来临时,倒不如看看乞拉朋齐的遭遇。想要完美地抵御灾害,就得先同它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