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的意思全解:一部诗词中锦绣壮美的洞庭画卷
望洞庭的意思全解:一部诗词中锦绣壮美的洞庭画卷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四首,每首八句,共三十二句。诗歌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及其给诗人带来的情感体验,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意境开阔,令人身临其境。
诗词原文
首联:
中流放舟去者稀,
千里欸乃动风雷。
颔联:
中流放舟去者稀
千里欸乃动风雷
颈联: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颔联: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尾联: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词译文
首联:
在浩瀚的中流航行的人很少,
千里之遥的声响能触动风雷。
颔联:
八月里,湖水浩渺连天,
仿佛与浩瀚的宇宙融为一体。
颈联:
湖水蒸腾的气势,撼得云梦泽翻腾,
波涛奔腾,涌动岳阳城。
颔联:
八月里,湖水浩渺连天,
仿佛与浩瀚的宇宙融为一体。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尾联:
想要渡过湖水,却无舟楫可乘,
静坐家中,愧对圣明。
只能看着垂钓的人,徒自羡慕他们的闲情逸致。
诗词注释
- 中流:水中央。
- 去者稀:很少有人乘船离开。
- 千里:形容距离遥远。
- 欸乃:船桨声。
- 风雷:比喻声势浩大。
- 八月:农历八月。
- 湖水:洞庭湖的水。
- 水平:水天一色。
- 涵虚:容纳太空。
- 混太清:融为一体。
- 气蒸云梦泽:湖水蒸腾的气势,撼得云梦泽翻腾。
- 波撼岳阳城:波涛奔腾,涌动岳阳城。
- 欲济:想要渡过。
- 无舟楫:没有船和桨。
- 端居:静坐家中。
- 耻圣明:愧对圣明的君主。
- 坐观:静静地观看。
- 垂钓者:钓鱼的人。
- 徒有羡鱼情:只有羡慕鱼儿的悠闲自在。
诗词赏析
《望洞庭》是刘禹锡晚年所作,当时他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在朗州,刘禹锡饱览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并写下了这首诗。诗歌通过对洞庭湖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报国无门的感慨之情。
景物描写:
诗歌第一首主要描写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诗人站在岳阳城头远眺洞庭湖,只见湖面浩渺无际,水天一色,仿佛与浩瀚的宇宙融为一体。湖水蒸腾的气势,撼得云梦泽翻腾,波涛奔腾,涌动岳阳城。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情感表达:
诗歌第二首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诗人面对如此壮阔的洞庭湖,不由得心旷神怡,豪情满怀。他赞美洞庭湖的浩瀚无垠,赞美洞庭湖的气势磅礴,赞美洞庭湖的秀丽多姿。诗人通过对洞庭湖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哲理思考:
诗歌第三首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报国无门的感慨之情。诗人站在岳阳城头,面对壮丽的洞庭湖,不禁感慨万千。他感叹自己虽然有报国之志,却因被贬而无法施展才华。这种壮志难酬的苦闷,通过"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等诗句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借景抒情,将个人的遭遇与壮丽的自然景色相结合,使诗歌具有了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