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小满时节话防火:古代智慧守护家园平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小满时节话防火:古代智慧守护家园平安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451096

小满时节,麦穗金黄,不仅预示着丰收的喜悦,也提醒着人们注意防火。在古代,防火是生活中的重中之重。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防火智慧的世界,感受古人如何用智慧与创造力守护家园。

封火墙:千年前的防火创新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发明了利用不可燃物质做防火涂层,来减少火灾伤害。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文化中,就发现过木柱上涂抹胶结材料,这是一种十分明显的“防火保护层”。

封火墙除了具有防火功能,还兼有遮阳、防风、防盗等功能,广泛存在于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中。根据封火墙外形的不同,在不同地区的传统建筑中,它还有不同的称呼:


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


闽派福州建筑中的“马鞍墙”


粤派岭南建筑中的“镬耳墙”

古人将木柱砌于砖墙之内,以家为单位相连建造的封火墙,除了灵动美观,还可以有效阻挡火势的蔓延。

防火巡逻:千年延续的预警机制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画面——入夜时分,打更人手持梆子和铜锣,一边敲一边喊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在古代,打更人的工作可不只是报时,他们还需要在夜间巡逻,提醒人们防火防盗。


战国青铜外卒铎(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早在周朝,就有了专门管理火政的官员——司烜(xuǎn)。据《周礼 • 秋官》记载,仲春之际,司烜走街串巷,边敲木铎(duó)边提醒大家注意防火。“防患于未然”的预警措施,延续千年经久不衰。

水缸:日常用水的双重保障

古建筑中的院子里,常常放置着大水缸,里面蓄满了水。这些水缸不仅用于日常洗漱,更是防火的重要工具,一旦发生火灾,可以迅速取水灭火。例如故宫里的“太平缸”,日常储水以备救火之需。

水袋:创新的灭火装备

唐代开始用皮袋、溅筒灭火器灭火;北宋仁宗时,便有了水袋、水囊、唧筒、麻搭。水囊是宋代消防队最常用的灭火装备,人们便用猪或牛的膀胱制成水囊,灭火时,水囊装满水,投掷到着火的地方。消防水枪最早的原型就是宋代的唧筒,它其实是一个能够上下伸缩的套筒,既能汲水,又能排出水。

水龙:清代的引水灭火工具

水龙是清代出现的引水灭火工具。其工作原理是一压一抬木质手柄,装在桶里面的水受压通过软水管喷出来,这时只要将软水管对准着火点,就能灭火了。

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古人以了不起的智慧与创造力,积极探寻出“驯服”火患的方法。时至今日,注意防御火患仍旧是人们保护自身安全的一堂必修课。让我们铭记古人的防火智慧,加强防火知识的学习,掌握防火技能,提高消防安全意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防止火灾的发生。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