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有感情地读出课文,为何击中你的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有感情地读出课文,为何击中你的心?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327A09XI200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晚上好。

上学时,语文课本的课后练习常有这么一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么叫“有感情”?最近,一名初中生在网络上分享朗读课文的视频,神情投入、感情饱满,让人直呼“把课文念活了”。不少网友加入这场热潮,用朗读再现、演绎课文,语文的魅力具象化。今天,我们就从此聊起。

朗读课文,缘何抓人?文字被注入声韵,仿佛就有了灵魂。读《致橡树》,温柔而坚定的诉说中,“并肩而立”的爱情引人向往。读《出师表》,声线颤抖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里的复杂情感溢于言表……声音有起伏、缓急,传递出文学最本真的重量与温度。“声”临其境,更能感同身受。


学生们在语文课上朗读课文。图源网络

不止于声音的力量。这两年,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语文热”。“跟着语文课本去旅行”,教科书解锁万里路的新打开方式。《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怀民亦未寝”,催生热梗无数,在“寻找张怀民”的接力中,许多人生出“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感慨。“那些年读过的语文课文”掀起分享热潮,已经走出校园的大人,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恍然“课本里尽是人生”。

“语文热”,因何而起?这里面,有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互促。一方面,数字技术搭建起全民舞台,无论是短视频里的朗读再现,还是热帖里的金句翻新,人人皆可以经典为蓝本、以生活为灵感,来一段freestyle,抒发个性化表达。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传播机制,刷新了互动、共创的文化体验。你用声音讲“活”了故事,我把古诗词改编成说唱;你分享课本里的人生感悟,我在评论区里找知音……从学生时代的“全文背诵”到互联网时代的“活学活用”、“二创”“造梗”,许多人加入对文学经典的再表达、再创造,字字句句,从书页走向生活。

更在于,文字的声音,本就震耳欲聋。《游子吟》中的密密针脚,缝补着“异乡客”的孤独;《游褒禅山记》里的非常之观,召唤“有志者”勇往直前;《我与地坛》留下的车辙印记,导航年轻人探寻生活的意义……积淀千年的人生智慧、“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旨趣,构筑起经典不息的生命力,凝结成中华儿女共同的基因密码。正因如此,即使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方课堂,纵然大家相隔千山万水,却总能因同一句话、同一段文,泛起相似的涟漪。那是文化基因的觉醒和碰撞。

相关话题下面,还有网友表达这样的缺憾:可惜那时候没有读懂其中意;不该急着赶路而匆匆掠过……由此想起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人向蒙曼教授提出的一个问题:“书读完记不住怎么办?”“你不记得去年的今天中午吃了什么,但没有那顿饭,你长不成现在的模样。”一番话令人稍许释然。我们很多人可能曾把语文只当做一门学科、把读书视作一项硬性任务。未必需要懊悔。书,本就是常读常新的。何况,那些生吞硬嚼的文字,或许早已布下草蛇灰线,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再度扣击心灵,带领我们追寻精神原乡,也牵引我们走向无尽远方。

这正是:
书本常读常新,文脉生生不息。

大家晚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