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展之外│红歌《南泥湾》背后的故事
临展之外│红歌《南泥湾》背后的故事
在火热的七月,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推出特展《却顾来时路——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图片展》,其中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是重要的内容。“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这首《南泥湾》,正是边区大生产运动催生的一首经典歌曲。
《南泥湾》,旋律柔美动听,曲调欢快跳跃,是见证一个时代的经典之作,被人们传唱至今。那么,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红歌创作的背景如何?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乐天宇发现南泥湾
乐天宇,是位农学专家,毕业于国立北京农大。1939年,他只身奔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工作,同时也是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兼职人员。
此时的延安,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猖狂进攻、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压迫,加上连续自然灾害,境况颇为艰难。为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
毕业于林业系的乐天宇,以实际行动响应毛泽东的号召,他根据自己的专长,向中央财政经济部长李富春递交了考察边区森林的报告。
获得批准后,乐天宇率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从延安出发,历时47天,走遍两大山脉、6个林区、15个县,行程几百公里,摸清了边区的自然状况,在《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报告》中详细介绍了陕甘宁边区森林资源情况。
南泥湾,史上本无此地名,它原本不过是延安南郊固临镇一大片人迹稀少却水土丰茂的荒山野岭。在考察过程中,乐天宇十分看重这块处女地,在向毛泽东当面汇报时,提出了开垦它的建议,认为它有田地,有森林,有丘陵,有水草,“开发起来 ,会变成江南的”。
领导参与大生产运动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乐天宇陪同下亲赴实地勘察,现场给这片“烂泥洼”起名“南泥湾”。随后乐天宇写成《开发南泥湾计划图说》上报给党中央,在毛泽东主持的党中央会议上,通过了开发南泥湾屯垦自给的决定。
359旅开进南泥湾
1941年3月,英雄的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号召,由王震旅长率领,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浩浩荡荡开进南泥湾,开展以农业为首的大生产运动。
三月的陕北依旧天寒地冻,将士们用行动践行“在深山密林安家,向荒山野岭要粮”的大无畏口号,克服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种种难题。
没有房住,就搭草棚、打窑洞;没有米吃,就去外面背粮、运盐;没有菜吃,就下河摸鱼、挖野菜;没有生活品,就自制木桶、木勺,采芦苇编席、编筐;没有纸,就用桦树皮替代。为了节省衣物,将士们夏天经常光着膀子开荒种地,把破了的长裤改成短裤,把短裤改成裤衩,再破就剪成布条打草鞋。
在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359旅将士身背钢枪,手握锄头,用双手和汗水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实现“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的奋斗目标。在住房上,由最初的露宿荒野发展到打出窑洞1048孔、建造平房602间;在农业上,从开荒1.12万亩,收获细粮1200石,到开荒26.1万亩,收获细粮3.6万石;在畜牧业上,饲养鸡鸭鹅兔共计数万只,羊增加到1.2万余头……短短几年,硬生生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有似江南好”。
《南泥湾》唱响南泥湾
1943年,延安军民准备去南泥湾慰劳“生产模范”第359旅全体将士,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准备排练一个与359旅有关联的节目。经过构思,拟编排一个名为《挑花篮》的秧歌舞,由8位女演员挑着8对花篮,伴着插曲在台上表演。
19岁的诗人贺敬之曾去过南泥湾采风,欣然接受了创作秧歌舞插曲歌词的任务。南泥湾垦荒,是一个充满革命浪漫情怀、振奋人心的故事,南泥湾改天换地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深深感染着诗人,他一气呵成写出了歌词,然后交由作曲家马可谱曲,曲调饱含陕北民谣的风格。一曲红色经典《南泥湾》就此诞生,南泥湾成为一个历史符号,成为一种精神象征,与一段重要的历史紧密相连。
《南泥湾》在陕甘宁边区巡回演出后,立即轰动了大江南北,成为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1964年,它被编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更是享誉国内。
红色佳音飘过了八十多年,今天来听,在婉转抒情的歌声中,瞬间让人仿佛穿越岁月重回到了久远的历史现场,回到了那个拿起锄头、喊着号子、垦荒种地的如火如荼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