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颈动脉的新选择:TCAR来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颈动脉的新选择:TCAR来了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316/20/42745377_1149178560.shtml

TCAR(经颈动脉血运重建)是一种新型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技术。它结合了传统手术和介入治疗的优点,通过逆流装置实现对脑部的保护,降低了手术风险。本文将详细介绍TCAR的技术背景、临床证据、操作方法和专家观点。

TCAR研发的历史脉络

TCAR绝非横空出世,而是继承了20多年的研发“基因”。

有必要说一下伟大的Parodi教授,全盛于当年经济快速发展的阿根廷,心血管外科医生一定都知道他,因为他在1990年,开创了享负盛名的EVAR手术,也就是发明了覆膜支架。

逆流产品我们也曾经历过,就是在中国比较“短命”的Moma,其实还是不错的一个产品,可惜市场策略不佳,最终撤出中国市场。

2011年,TCAR第一次被报道,成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TCAR的临床证据

循证医学的时代,医生都要讲一下证据,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医疗器械产品,没有几个mRCT研究都不好意思说涉足颈动脉领域,但实话实讲,TCAR从来没有mRCT试验的证据,因为目前的CAS或CEA总体是非常安全的,如果想证明一种新产品可以降低0.2%的术后30天内卒中/死亡,随机对照研究的每组样本量就要高达57942例,想要做完,恐怕真的要愚公移山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美国FDA并没有遵守以mRCT来做上市前试验的传统要求,而是用208例单臂研究就批准了这个产品的上市。去年,通过了我国药监局审批上市,是国际上第二个拿到注册证的国家。

简单看一下TCAR的临床证据,基本都是单臂或真实世界研究,虽然没有对照组,但应该还是能给医生和患者信心,所以在美国几乎是一个“明星产品”。

操作方法

一、全麻:

建议全麻,虽然美国医生有的也采用局麻,但几点原因建议全麻:

  1. 手术过程中,不能做造影或路图,或者“冒烟”,为了保证路图而让病人坚持不动,有点困难;
  2. 究竟是一个逆流的装置,即便病人术前的前后交通动脉都不错,但在逆流情况下,再加上颈动脉球扩和支架刺激导致的血压下降,病人有可能出现缺血发作,会带来极大风险;
  3. 究竟是一个新手术路径,全麻更好掌控。

二、血管选择:

企业有明确的推荐,就是“至少456”:4是ICA内径,5是穿刺点距离颈动脉分叉长度,6是CCA直径,要求病人的情况要大于这三个数值。相信看了图示,不需要解释了吧。特别提醒医生们,建议术前有明确的CTA影像,尤其是MIP或MPR成像,目的是要排除CCA的动脉硬化,如果穿刺到斑块上,估计就要悲剧了。

三、穿刺点暴露:

选择锁骨上2-3厘米,胸锁乳突肌内侧切口,对CEA手术熟悉的医生,完全可以选择更加美观的横切口,马妍老师选择的就是3厘米长横切口,10分钟成功暴露CCA。这个过程就不说了,会的都会,不会的也不太可能通过文字学会,可以简单学一下CEA手术。

四、穿刺前准备:

暴露出CCA后,要提前做好穿刺准备:

1)器械准备:首先要看清楚都是什么东西,作用是什么,有的器械要提前冲水排气

尤其要熟悉一下流量控制器。一个按键“stop”,按下会停止逆流,但一定注意,要持续按压才能起作用,一旦松手就失效了;另外是一个高低流量开关,代表逆流时候的流量。

2)穿刺好股静脉:建议先穿刺好备用;额外说一点,企业会建议您穿刺手术对侧的股静脉,没有特别的选择道理,只是交叉起来,会避免操作中器械相互影响的麻烦,其实在最早的报道中,股静脉穿刺是在同侧,可能是通过应用中积累的经验才更改为对侧。

五、穿刺

1)确定穿刺点,标记笔标记好

2)围绕标记点,预先荷包缝合并留置针线,等待手术结束时直接打结

3)提拉近端的提线,使穿刺针尽量平行于动脉进行穿刺,普通6F动脉鞘置入一部分,注意不要全部置入,否则可能会直接顶到颈内动脉,建议提前标记一下动脉鞘2厘米或3厘米长度位置,便于掌握进鞘长度

4)置鞘成功后,经动脉鞘做路图

5)借助路图,将TCAR器械中的加硬导丝置入颈外动脉

6)将6F动脉鞘置换出来,此时要压住穿刺点,否则可能出血。此时我们曾有疑问,一定要先置入6F鞘再交换吗?操作后的体会是,如果TCAR动脉鞘直接置入,需要加硬导丝向上进入颈外动脉,在缺乏路图情况下很不安全。

六、快速手术:

此时请麻醉医生将血压适度提高,有专家建议140-160mmHg,个人体会还是因人而异,只要血流可以保障,没必要特意升高血压

1)沿加硬导丝置入TCAR鞘,此时动脉鞘的扩张器进入还是比较顺利的,“远端止脚可以很好的贴合血管壁”

2)穿刺成功后,缝线固定缝合孔眼起到固定的作用

3)打开流量控制器阀门,抬起远端,使动脉血缓慢上升,排空空气,接股静脉鞘端口

4)做路图,这个路图要始终贯穿全程,此后不要移动机器、不要冒烟或造影

5)准备好微导丝、球囊、支架,都备好以后再做下一步

6)在穿刺点近端,提起提拉线,阻断颈总动脉,并记录时间

7)打开流量控制器高流速开关

8)快速完成球扩和支架,这期间不要造影或推注造影剂

9)支架完成后,最起码两个角度可以看到支架成型良好(透视下可以看得很清楚,没必要造影增加栓塞机会,但最好多角度以防偏心狭窄导致支架释放不理想),然后,即可撤出支架操作系统,继续保持高流量逆流几分钟

10)关闭颈总动脉端接口,将管中的血缓慢流入股静脉,然后撤出连接系统

七、手术收尾

1)经TCAR造影证实后,撤除全部系统,此时要提前准备好结扎线,并按压穿刺点,因为拔出TCAR就会喷血

2)要提前准备好按压穿刺点的同时,快速打结,并准备好另一个针线,此时的荷包缝合有可能还会漏血,需要补缝

3)开放CCA,记录时间(阻断时间)

八、手术结束:

逐层缝合

手术顺利,总计阻断时间10分钟,术后第二日DWI没有新发梗死,第二日下午出院回家。

TCAR技术总结

企业总结出一个PACE策略,我不是很明白,总结一点自己所认为的关键点CAR-HIA-3-6😄

我看TCAR

从TCAR大火之时,就有很多医生、工程师、企业家、投资者在问我对这个产品的印象和未来判断,可能是因为我们团队一直兼顾手术和介入吧。坦率的讲,我一直有一个疑问,目前的CEA或CAS并发症有那么可怕以至于需要一个创新路径的产品吗?在我看来,也许这并不是一个可以替代CEA和CAS的划时代产品,可能更像是一个老概念的迭代升级,或是对部分病例可能更适用的独特产品,但碍于使用较少,还不能确定什么样的病例更适合,仅目前来看,也许对主动脉弓型不友好、CCA长段无病变的病人更适合吧。

至于其在中国发展的未来,要看神经内科医生是否有资质、有能力做CCA的切开暴露,毕竟这已经超出了内科医生的执业范围,而这种切开也并非毫无风险,同样需要一定的培训和技巧。还有一些医生尝试开发经皮穿刺的逆流装置,或称之为PCAR,但有一些疑问,TCAR之所以能够形成逆流,是源于动脉-静脉之间的压差和管路足够粗,如果可以直接穿刺,操作管径就会变细,还能产生同样的逆流效果而起到栓塞保护的作用吗?真实的价值可能要通过术中的压力测定、术后的DWI来判断,而非只是各种手术的成功实施,对于TCAR或类似的概念,我们拭目以待,任何创新的想法都值得我们期待。

本文作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焦力群、马妍、杨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