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用一种巴适的方式仰望科学星空
在成都,用一种巴适的方式仰望科学星空
11月3日,第12届腾讯科学WE大会在成都科幻馆成功举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薛其坤、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基普·索恩等五位全球顶尖科学家齐聚一堂,分享了他们在量子科技、宇宙探索、暗物质研究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最新发现。
在WE大会上,《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分享了这样一段话:“那些看似遥远的理论,都成为了改变人类的转折点。昨天的科幻,也许就是明天的现实。”
量子世界、弯曲时空、宇宙幽灵……每个看上去科幻感十足的问题背后,都有一群孜孜不倦探索的科学家。
量子科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沿。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率领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原创性的发现,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称为“第一次从中国实验室里做出来的‘诺奖级成果’”。在WE大会上,薛其坤院士分享了挑战世界级难题的艰辛历程。他说,要想在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突破,必须把每一个实验、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
理解宇宙的起源,是物理学的终极难题。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加州理工学院荣誉教授基普·索恩曾带领人类第一次“听见”宇宙深处的声音。WE大会上,基普·索恩教授预测,“到2030年代或2050年代,我们或将发现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引力波,获取有关宇宙诞生的信息”。
宇宙中95%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捕捉到暗物质,将带来人类认识宇宙的重大飞跃。PandaX暗物质实验首席科学家刘江来分享了团队在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2400米山体深处的探测成果。他们给出了世界最好水平的暗物质与核子相互作用上限,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贡献中国力量。
我们期待科学的发展,能够提升人类福祉。WE大会上,科学家们分享了生命科学领域的探索成果。诺奖得主、挪威神经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是网格细胞的发现者。网格细胞在大脑中创建“空间坐标图”,让个体得以精确定位与寻路,还能揭示记忆机制和认知行为,为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潜在靶点。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生物工程学家唐纳德·E·英格伯是人类“器官芯片”的开发者。在他看来,由心脏、大脑、肝脏等器官芯片构成的“人体芯片”,将进一步推动人类疾病治疗和药物研发方式的革新。
在科幻馆之外,春熙路百盛裸眼3D大屏、天府双塔上,WE大会主题“科技树”闪耀。市民们驻足围观打卡,大学校园内,学生们一起观看WE大会直播,热议烧脑话题。中国的“科幻之都”——成都,科学氛围再次拉满。
十二年来,WE大会为超1.2亿人次带来沉浸式科学体验,并与科学探索奖、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一起,共同构成腾讯长期助力基础科学的支点。如今,WE大会与成都的“双向奔赴”,又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更多的角落。
本文原文来自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