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最终选择塔葬?塔葬究竟有何魅力?揭秘神秘的佛教葬俗文化
大S最终选择塔葬?塔葬究竟有何魅力?揭秘神秘的佛教葬俗文化
近日,关于大S(徐熙媛)选择塔葬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从最初的树葬到现在的塔葬,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家属对大S低调个性的尊重,也让我们得以深入了解这一源自佛教的特殊葬俗文化。
什么是塔葬?
塔葬,就是将尸骨葬于塔内。在佛教传入中国前,汉字中并没有“塔”这个字。佛教传入中国后,大约在东晋时期,开始出现了塔这种建筑。因此,塔最初就是佛教建筑。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是“佛”的梵文音译,这里借喻为塔,说明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塔就是佛的象征。
从国学风水角度讲,塔是一种特殊建筑,属阳宅建筑之一。凡是镇山、镇水、镇邪、点缀河山以及利学重教等,都有风水意义,称之为风水塔。凡是有塔的地方必有风水的传说。
塔葬的历史渊源
塔葬起源于古印度佛教,最初是为供奉释迦牟尼舍利而建。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弟子将其火化后得到了五色舍利,佛教弟子认为舍利包含佛陀的智慧与法力,将其舍利分葬于八座窣堵婆中,成为佛塔的雏形。这些窣堵婆通常为覆钵形,顶部立尖刹,周围环绕礼拜道,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塔”。
公元8世纪,这一习俗传入西藏,逐渐演变为藏传佛教高僧的专属葬仪。
塔葬在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塔葬可追溯至唐朝以前,一开始只有佛教高僧才能享受,后来许多达官贵族甚至是皇室成员也在逝后安葬在佛塔内。塔葬也是藏族佛教对待高僧大师的最高规格的待遇。
根据身份地位,塔葬分为尸塔、灰塔、土塔三种形式:高僧圆寂后,遗体经香料处理后置于金、银灵塔内;普通僧人则火化后将骨灰存入木塔或土塔。布达拉宫的历代达赖灵塔殿,正是这种文化的极致体现——五世达赖灵塔耗用黄金3721公斤,镶嵌珍珠宝石逾万颗,成为藏族信仰与艺术的丰碑。
随着佛教在雪域高原占据统治地位,佛塔的内涵也随之延伸,从收藏活佛或高僧圆寂后火化的骨灰,发展到收藏他们的指甲、头发、衣冠,还有专门供养经卷、佛像、珍宝等的塔,佛塔成为佛教徒日常供奉朝拜的场地,也是佛的象征物。
塔葬的艺术价值
佛塔本身就是一座座艺术的殿堂,它们的建筑风格融合了雕刻、绘画、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有人说,如何判断一座寺庙曾经的规模和历史?有古建筑,有香火延续,这些都是判断标准,还有一个更显而易见的办法,就是来数数寺庙里的塔林。塔林其实就是一个个高僧的坟墓,里面无数座塔。一座寺院历史上有多少位高僧圆寂,看看塔林就知道了,想要知道这座寺院的历史,看看塔林的年代也就差不多了解了。每一座塔都它代表了一位高僧从人间消失,但精神不灭。灵岩寺塔林里保存着自北魏至清代各种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座。
塔葬的现代实践
随着时代变迁,塔葬逐渐从宗教圣坛走向民间。在台湾,土地资源紧张促使殡葬改革,塔葬因其节地、经济的特点被广泛接受。以金宝山为例,普通塔位价格仅1.1万人民币,不足传统墓穴的 1/60。这种 “立体化安葬” 模式不仅缓解了用地压力,更通过集中管理降低了祭扫成本。
而大S塔葬引发争议正是源于此,网友直言:“与邓丽君比邻却如超市存物,太过寒酸。” 但数据显示,台湾公墓1坪(约3.3㎡)价格高达4.5万至11万人民币,一座私人墓穴需 68 万人民币,而公立墓地仅提供7年使用权。对于遗产分配尚未尘埃落定的徐家而言,塔葬或许是权衡经济与情感的折中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塔葬并非简单的 “省钱之选”。现代塔位设计融合了人文关怀:金宝山的 “金宝塔” 采用智能化管理,家属可通过二维码追溯逝者生平;部分塔陵更设有冥想空间、纪念墙,将祭扫转化为生命教育的载体。这种转变,恰与大S生前追求的环保理念不谋而合 —— 她曾在访谈中表示,希望死后 “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