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军阀养子成风,假子制度为何能够风靡一时?
唐末五代军阀养子成风,假子制度为何能够风靡一时?
唐末五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为混乱的年代。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势力在华夏大地上不断的上演着“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的闹剧。这个乱世的时长一直延续了近百年,让华夏的文明在这个时代中被摧毁,也让华夏的精神在这个时代被重铸。
现今的我们去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会发现这个时代大大小小的军阀都将蓄养义子作为自身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宗法制度的影响
所谓宗法制度就是以亲情为纽带的封建家族继承制度。封建时代的家族往往群居而住,一个家族中往往有最高的决策人或者决策的家庭。担任决策的家庭往往被称之为大宗或者长房,其他称之为小宗或者二房、三房……。倘若一房出现绝嗣的现象,宗族的决策者就会将其他房的婴幼儿男性过继作为“义子”延续血脉,这种方式便是初始的“养义子”制度。
唐末五代属于乱世,乱世之中人的性命如草芥,许多封建军阀们的宗族儿女就在兵荒马乱的战争中失去了性命。因此,为了让自身的家族能够延续血脉,这些军阀们就会将宗族中其他的子女认为“义子”。例如后周太祖郭威就认领侄子柴荣作为儿子。《史记》:“年未童冠......时太祖无子,家道沦落......太祖甚怜之,乃养为己子”,并且将皇位传给了他。
这种在宗法制度影响下的养义子方式可谓是“养而又教”。然而在当时的乱世之中,这种养义子方式却随着军阀们野心不断的扩大逐渐畸形,成了军阀们争夺天下的一种政治手段
儒家孝悌思想的影响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之后历代王朝的正统统治思想。孝悌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曾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唐末乱世之中的军阀征伐于战场,权斗于朝堂。他们十分清楚自身过的是一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为了让自身的血脉可以延绵下去,便不断地收养义子,以备自身百年之后家有所继此外,收养义子不仅仅为了能够延绵家族,也为了让自身年老之后有人照料。社会福利制度尚未完善的古代,老年人的赡养一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些封建王朝便有专门的收养义子的手续,往往通过去办理契书的方式去认领义子。契书中记载“XX先世不种,获果不圆,今生孤独壹身,更无子息。忽至老头,无人侍奉养”这种情真悲切之语五代乱世之中的封建军阀们的防老意识相当强烈,乱世军阀们往往从事杀虐之事,多有仇家和嫉恨他们的人,为了让自身在年老之后得到保障和赡养,自然会多多收养义子。
胡汉文化交融的结果
活跃于唐末五代乱世的军阀们很多都非华夏正统的汉人,如沙陀人李克用等。这些非汉族军阀们往往没有汉民族那样强烈的血亲观念,他们没有很强的嫡庶之分,甚至有“父兄死,子弟妻其群母及嫂”这种在汉民族眼里有违天理的习俗。
因此这些军阀们往往将“收义子”作为风尚,例如安史之乱的祸首安禄山就是其中代表,安禄山本身就是胡人,对于汉民族的伦理制度并不感冒,其蓄养义子可谓是大手笔,史记“养同罗、降奚、契丹曳落河八千人为假子”。
实际上,安禄山不仅仅好养义子,也好为义子。安禄山第一次见到杨贵妃便纳头就拜,称其为母,并对唐玄宗言“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后父”,哄得唐玄宗老怀大慰。
唐末乱世汉民族人口大幅度减少,造成大量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文化融合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一些汉民族的思想也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汉民族对于传统伦理的重视已经不像以往。
唐末的汉人军阀代表朱温就深受“收义子”风潮的影响,朱温早年和李克用多有接触,甚至合作了抗击黄巢起义,大概是看到了李克用义子们在战斗中的雄风,受其影响也起了收义子的心。朱温收了义子之后对于义子是相当宠爱的,甚至在荣登大宝建立后梁之后,想将自身的皇位传位于义子朱友文,史记“帝长子郴王友裕早卒。次假子博王友文,帝特爱之,常留守东都,兼建昌宫使”。
宦官养子风潮的影响
唐末是一个宦官干政极为严重的时代。众所周知宦官是无法生育后代的,他们为了让自身的权利可以得到延续,就只能通过养义子的方式去实现自身“生后名”
在唐末宦官养子的代表首推杨复光,其膝下拥有诸多的假子,并且这些假子们都是位高权重的各方节度。史记“守亮,兴元节度使;守宗,忠武节度使......其余以守为名者数十人,皆为牧守将帅。”在唐末以杨复光为首的富有权力大权阉们,往往是国家权柄的执掌者,他们的政治行为对于一些在外领兵,尚未蜕变成为军阀的各方节度使们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且很多的节度使们都是这些大权阉的“门下走狗”。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受到宦官养子风潮影响的各方节度使们自然也将养义子作为风尚。等到唐末五代乱世正式到来,宦官们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各方节度使逐渐演变成为乱世军阀,其蓄养义子的风潮也就被推广开来。
笼络人心的重要手段
收养义子的风潮之所以在唐末五代兴起,不仅仅是单纯的孝悌思想和文化原因导致。五代军阀所生活的时代的风气可以说是礼崩乐坏,说这些军阀们重视“孝悌”思想似乎高看了这些乱世草头王的情操了唐末五代的军阀们趋之若鹜的投入到“养义子”的大军中,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施恩。例如唐末五代首屈一指的名将李存孝,就是李克用通过这种手段所纳入麾下的
《新五代史·李存孝传》:“本姓安,名敬思......赐姓名,以为子”除了李克用之外,朱温也深谙此道其麾下的朱友文、朱友谦、朱友恭,朱友让,朱汉宾都是其养子,他们也都在建立后梁的过程中各显其能
通过收养义子笼络人心,对于封建军阀来说可以让其在下级士兵中获得宽厚仁爱的形象,进而稳定军心,让自身的部队提升战斗力此外,对于养子来说,自身被首领收做义子,说明了自身的能力获得认可,那么便要尽心竭力的帮助义父出谋划策,征伐战场。而且,那些没有被收为义子的士兵们也获得了奋斗的目标,他们会认为自身的主公是为他们设置了通往上级的通道
扩张势力的重要方式
唐末五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乱世之一,大大小小的诸侯在华夏大地上不断的相互攻击征伐,各个势力此起彼伏的不断的在华夏大地上屠戮生灵。
在这种情况下,收养义子也被赋予了军事和政治色彩。一些具备野心的军阀们为了扩充军力,甚至不断地提升收养义子的人数。史记“爱州将杨延艺养假子三千人”。三千人的养子可谓“闻所未闻”,这种收养方式下作为父亲的杨延艺能做到多少父亲的责任不言而喻,大概“养而不教”才是常态。
此外,唐末军阀李希烈“养子千余人”,权阉杨复恭“养子六百人”,也都属于“养义子”的大户了相较于上述三人来说,后晋太祖李克用的领养方式就属于精英化领养了。历史上著名的十三太保就是李克用通过养义子的方式组成的,这些义子们也为其开拓霸业提供了保障
史记“初,太祖起于云、朔之间,所得骁勇之士,多养以为子”。这种精英化的“养义子”方式才是乱世楷模,故而才能成就伟业
结语
综上所述,在唐末五代这个乱世中,封建军阀们蓄养义子并不是大发善心之举,是为了能够在乱世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这种畸形的领养方式到了后期也为这些军阀们带来了极大的祸患,后唐太祖朱温的死就是因为其将皇帝传于假子所导致的,后晋太祖李克用的义子李存孝也最终背叛后晋。在唐末五代,这种“父弑义子”“义子背父”的事情不断的发生,充分说明了乱世之中的亲情的脆弱性。
参考文献:
五代十国时期义亲现象研究_吕利利
论五代十国收养假子风气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根源-杜文玉
唐五代养子问题研究_拓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