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更新空间,更新生活:外滩街道山北街区更新和治理一体化机制探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更新空间,更新生活:外滩街道山北街区更新和治理一体化机制探索

引用
新浪网
1.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02-13/doc-inekiriy0699266.shtml

上海外滩街道山北街区的更新和治理一体化机制探索,为城市更新和社区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一体化更新方案、多设计团队协作机制等创新举措,山北街区正在逐步实现宜居、宜商、宜游的高品质人居环境。

呈现令人向往的街区生活

2024年夏天,一场“多面外滩”的徒步活动在外滩街道的山北街区展开(图1)。参与者需通过抽取不同的“角色人物”卡,如老居民、新居民、商户、白领、本市游客、外地游客等,将自己代入相应角色,沉浸式观察和思考附近的环境。在社区志愿者的引领下,参与者们从河南中路开始,途径江西中路、福州路、汉口路、山东北路等几条代表性的街道,看到了山东北路的生态树池和座椅,街角的口袋花园和社区文化微型展馆,走进更新改造后的旧式里弄“吉祥里”和多层公房“如意里”,看到了小区里的微型雨水花园和儿童活动场。

在回望历史风貌和感知更新变迁中,他们看见了一个更为真实、复杂、趣味而又温情的“多面外滩”。他们也在讨论,外滩地区除了是上海热门的旅游地之外,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还有哪些潜能可以开发?他们从不同视角看到彼此的期待,也提出对未来的愿景。这些讨论会生成优化提案,纳入未来的街区治理工作中。这场活动只是外滩街道山北街区治理的系列内容之一,还有不少好玩的活动、温暖的故事正在发生。生活的日常需要被关注,人的主体性需要回归,在街区空间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我们更欣喜地看到了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这一切的起点要回溯到两年前启动的街区更新工作。


图1:参与者在山北街区进行徒步活动


图2:更新后的山东北路生态树池和座椅

谋划街区一体化更新方案

1.梳理基地问题和诉求

黄浦区外滩街道山北街区,包括苏州河、河南中路、南京东路、山西南路围合的8个街坊,面积约11.59公顷,距外滩和南京路步行街与苏州河滨水空间不过咫尺。这一带曾是近代上海典型的本土金融机构林立的区域,如今则分布着各类五金和餐饮小店,历史风貌犹存,但环境和建筑状况老旧,街区整体品质亟待提升。

(1)用地混合,空间有限

外滩街道是上海中心城区非常典型的高密度、高混合度、异质化地区,山北街区又是外滩街道中仅存的以居住为主的街区。住宅类型既有石库门里弄住宅、老公房小区,也有早期商品房小区;商业和商办类型既有大型商业购物中心、陈旧高层办公楼,也有沿街分布的小型零售业。街区用地划分破碎,道路空间狭窄,公共空间极为有限,整体风貌呈现浓重的历史迭代印迹(图2)。

(2)人员复杂,诉求多元

山北街区紧邻南京路步行街和苏州河滨水区,承载着办公、商业配套以及城市旅游服务等功能。街区更新所应对的不仅是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还有大量白领和游客的就餐、休闲、通勤等多样需求。


图3:山北街区用地混合示意图


图4:山北街区人员复杂示意图

2.提出一体化更新策略

2022年,市规划院“行走上海⸺城市空间微更新计划”品牌活动与黄浦区外滩街道合作,为山北街区谋划更新路径和方案。基于山北街区用地混合、空间有限、人员复杂、诉求多元等现实特点,以及黄浦区“一街一路”示范区域打造与社区规划师制度等工作基础,市规划院提出山北街区应以街区一体化更新为策略,以问题和目标为双重导向,盘摸、整合多个更新项目,整体设计、分别深化、有序实施,共同实现街区更新。

相较于单一的更新项目以满足近期改善为主,缺乏长远考虑,也难以平衡复杂且多元的需求,多项目一体化更新有利于加强全面且系统的问题研判和资源统筹,用好各个部门的更新政策和项目资金,借力核心项目建设实施,联动在地资源,实现集群效应,带动片区整体的活力和品质提升。

3.制定街区一体化更新任务

街区更新任务包括系统性规划和重要节点设计两部分。

(1)系统规划

系统规划梳理全域资源,构建空间体系框架,引导重要节点设计。以10分钟步行范围为基础,统筹利用整街区空间资源,对居住空间、交通体系、公共空间体系、绿化景观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内容提出规划思路、设计引导和更新建议。山北街区打造“千”字形公共空间结构(图3),即推动苏州河贯通、山东北路提升、宁波路治理,为街区提供较好的公共活动场所和风貌景观;在河南中路、山东北路、北京东路、宁波路等主要路段,系统性布局口袋公园、公共活动节点,指导新增或改善社区服务设施;明确多个不同性质老旧小区的更新任务,如多层住宅小区致力于高效发挥公共空间潜力,里弄住宅以建筑加固、弄堂清理为主,高层住宅则在“美丽家园”标准化改造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主入口消解高差的无障碍设计以及优化与道路衔接的空间环境(图4)。

(2)重要节点

重要节点项目不但细致分析了居住、就业、旅游的多元人群需求,而且与条线部门工作加强了深度结合。街区更新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的主管项目,如住建部门的老旧小区“美丽家园”改造、优秀历史建筑修缮,绿容部门的“美丽街区”“口袋花园”改造、环卫设施提升,精细化办的“一街一路”更新,民政部门的为老服务、儿童友好设施建设,以及商务部门的菜场菜店等设施。在系统规划的引导下,市规划院在山北街区中选取了8个重要节点作为更新项目,项目间不仅要关注各自的经济实用、环境友好、风貌凸显等内容,还要求相互之间形成联动协同,力求实现老旧小区的围墙内外一体化设计,相邻老旧小区之间的空间资源共享,沿街商铺的闲置空间与街区服务设施共享等。


图3:山北街区更新范围

来源:笔者自绘


图4:山北街区当下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矛盾

4.发起方案征集活动

基于以上工作,市规划院形成了任务书和项目包,正式发布了“山北街区‘10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方案征集活动(图5)。征集活动不仅得到多个区级部门的支持,吸引了众多设计团队的参与,还引起了街区居民、商户的热议。活动共征集到32组方案,经过多部门专家评议和线上线下大众评选,决出1个优胜方案、2个优秀方案、7个十佳方案和2个“最受公众欢迎奖”。参与团队多为规划、景观、建筑等专业的联合团队,对街区的人群需求和行为特征进行细致分析,方案成果既有浪漫创意的设计畅想,也有理性克制的实施建议。方案亮点:一是优化慢行框架体系,激活人行道、口袋公园,以重塑街区在地的联系网络;二是兼顾社会公平与共享融合,引导公共空间与私有空间的有序衔接,尊重儿童成长、老人出行、骑行停放、白领交往等个性化需求;三是推动文化营造的街区治理,彰显街区历史风貌,促进居民与商户达成共识,引导沿街的业态向居民日常需求更新。

2023年,外滩街道结合征集成果,形成山东北路公共空间更新,河南中路口袋公园、山北小区和吉祥里“美丽家园”更新等重点项目,逐步推进深化实施(图6)。外滩街道在项目建成后探索建立多方参与的运营模式,不断巩固建设成果,夯实社区治理成效。


图5:征集活动海报

来源:笔者自绘


图6:优胜方案的山北街区“千”字空间结构和更新点位

搭建多设计团队协作机制

征集方案成果结合居民需求紧迫度、可实施性、政府资金投入程度等方面,形成了实施计划。为确保将一体化更新理念贯穿到每个节点项目,市规划院协助外滩街道为山北街区搭建了“1+N”设计团队协作机制,让系统规划的设计理念能传导给每个更新项目,也让项目之间协作发挥更好的效应。“1”是社区规划师团队,负责梳理更新项目清单和建设时序,指导其他设计团队的方案优化,并担纲山北小区建筑更新设计。“N”是从方案征集中脱颖而出的多家设计团队,根据各自的特点,承担认领了山东北路、山北小区、河南中路口袋花园、河南路桥下空间等项目的深化设计。

1.“如意+吉祥”老旧小区更新

老旧小区有限的公共空间需要承载停车、绿化、步行、休憩等多种功能,往往很难在小区内部实现良好的平衡。“空间共享”成为破局的关键:一方面在内部梳理闲置资源,整体设计,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向外部寻求企业停车、街道空间的共享,最大化地发挥街区潜力。

山北街区中有两个历史悠久的老旧小区,“如意里”和“吉祥里”。20世纪80年代,“如意里”地块更新为多层售后房小区“山北小区”,共520余户,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吉祥里”则作为里弄住宅优秀历史建筑被完整保留下来。由于建成时间较早,两个小区都面临居住建筑及配套设施老化的问题,公共空间场地局促,难以满足居民休闲、运动、晾晒等需求。山北小区因内部居民楼加装电梯工程,又压缩了有限的户外空间。一墙之隔的吉祥里,其鱼骨状里弄结构完全没有活动空间。

山北小区与周边办公楼宇协商共享停车空间,建筑地下闲置空间更新成为消防安全的可充电非机动车库,使得小区的户外空间整体释放出来,设计为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图7)。北侧楼栋间的矮墙被拆除,为小区新增了融合休闲活动设施的生境花园(图8)。南侧的户外空间通过改造围墙和设置方便门,成为可让吉祥里居民视觉穿透、进入使用的后花园(图9)。


图7:山北小区与周边办公楼宇共享停车空间


图8:山北小区新增的生境花园


图9:吉祥里居民可进入使用的后花园


图10:山北小区更新前后对比

来源:外滩街道、卅吞设计


图11:吉祥里更新前后对比


图12:山北小区与吉祥里共享空间示意图

来源:外滩街道、卅吞设计

2.山东北路慢行友好提升

人行道是城市最大量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用来通行的道路,更是承载城市街道生活的主要空间。在高密度的建成街区中,良好的街道空间可以为人们带来生活的丰富度和亲切感。

由于历史的原因,20世纪30年代,外滩地区的建筑几乎都贴着道路建造,道路路幅狭窄。总长400余米的山东北路是山北街区内连接苏州河与南京东路步行街的主要通道,也是附近居民日常通勤活动的主要场所。道路两侧建筑间的间距约12米,其中人行道宽度约3米,但由于受到西侧高层住宅的半地下车库的影响,沿街商铺平台与地面有多级台阶的高差,使得人行的有效通行宽度不足1米。加之商铺前区的户外平台疏于管理,道路被非机动车停车占用,步行体验差。

山东北路一期(北京东路至宁波路段)聚焦在街道公共空间贯通、景观与设施优化,营造良好的慢行空间环境(图10)。与沿线商铺协商调整,改造建筑前区的户外平台成为可吸水、长绿化的“海绵式平台”,配置四季常绿的槭树和12种不同高度、色相的常绿植物。改善人行道步行体验,用无障碍设计巧妙消解台阶高差,将人行道铺装更换成透水砖,使之成为“可让雨水渗透”的慢行步道(图11)。道路与山北小区的围墙界面做视觉一体化设计,以丰富街道界面的立体绿化、文化宣传。


图10:山东北路一期改造前后对比


图11:山东北路一期改造细节

来源:水石城市再生中心

来源:笔者自摄

来源:斜杠设计

来源:外滩街道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