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著不睡也算休息?破解常見3大失眠迷思,遠離失眠困擾
躺著不睡也算休息?破解常見3大失眠迷思,遠離失眠困擾
根据台湾睡眠医学学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台湾民众消耗了3.2亿颗安眠药,平均每人每天服用14颗,叠起来可超过4000座101大楼的高度。这组惊人的数据表明,失眠问题正在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虽然笔者偶尔因压力大而失眠,但总体来说还算睡眠良好。然而,关于睡眠的认知,我们常常被各种迷思所影响。
如果失眠情况严重,影响到正常作息,建议先咨询专业医师以了解具体情况。不过,坊间流传的关于睡眠的迷思众多,让我们邀请精神科医师郑佳益来帮助破解这些谣言。
睡眠迷思 1:每个人都需要睡满 8 小时
许多人认为每天睡满 8 小时是健康的基石,但事实上,睡眠需求因人而异。郑佳益医师指出,大多数成年人每天需要 7 到 9 小时的睡眠,而非固定的 8 小时。如果白天能保持清醒、精神良好,就说明目前的睡眠时数是适合自己的。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睡眠时数?
- 方法 1 观察自然醒的睡眠时长:在不设闹钟的情况下,记录约一周的自然醒来时间。
- 方法 2 评估日间状态:白天精神状态稳定,说明睡眠时数是足够的。
郑佳益医师补充,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肥胖和情绪问题的风险,例如增加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可能性。
因此,与其盲目追求 8 小时,不如专注于保持稳定的睡眠时数,这才是健康的重点。此外,他建议建立一个固定的睡前仪式,例如阅读书籍或进行冥想,有助于更快进入睡眠状态。有些人会发现,当压力较大或有生活事件干扰时,睡眠需求可能会暂时增加,这是正常的。
郑佳益医师提醒,如果偶尔的睡眠不足不影响日常生活,不需要过度担心;反之,若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不佳,就要及时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
睡眠迷思 2:即使睡不着,躺著也算休息
许多人以为,只要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大脑和身体就能得到足够的休息。然而,郑佳益医师强调,长时间躺着但睡不着可能会让心理对床产生焦虑感,反而加重失眠。
如何应对睡不着的状况?
- 方法 1 30 分钟法则:如果躺下 30 分钟仍无法入睡,可以起身做一些放松的活动,例如听音乐、做深呼吸或阅读轻松的书籍。
- 方法 2 避免 3C 产品:使用手机或平板会增加蓝光暴露,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
- 方法 3 调整环境:确保卧室光线柔和、温度适宜,创造一个有助于入睡的环境。
郑佳益医师进一步说明,许多人会因为过于担心睡眠不足而陷入“越想睡越睡不着”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放松技巧,如渐进式肌肉放松法。此外,规律的睡前习惯对改善失眠也非常重要。例如,每晚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并在固定时间起床,即使是周末也不例外,这样可以稳定生理时钟,减少失眠的机会。
睡眠迷思 3:周末补眠可以弥补平日的睡眠不足
周末补眠是许多人用来弥补平日睡眠不足的方式,但其效果有限。郑佳益医师解释,补眠虽然能暂时减轻疲劳感,但无法逆转长期睡眠不足对健康的损害,如内分泌功能失衡、体重增加等。此外,补眠可能打乱生理时钟,导致周日晚上更难入睡,形成“周一综合征”。
补眠的正确替代方案
- 方法 1 规律作息:尽量保持每晚固定的睡眠时间,避免周末赖床不起。
- 方法 2 午间短暂小睡:白天疲倦时,可以利用 15-20 分钟的午睡恢复精力,比周末长时间补眠更有效。
郑佳益医师特别提醒,很多人在周末因睡得过多而打乱平日的作息,导致周一无法早起或精神不振。长期下来,这种生活方式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例如降低免疫力或引发慢性疲劳。他建议,为了保持稳定的生理时钟,可以在每晚睡前一小时做一些放松的活动,例如泡温水澡或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这有助于快速进入深度睡眠。
正确对待睡眠 告别失眠困扰
郑佳益医师指出,破解失眠的关键在于改变对睡眠的迷思,与其追求绝对的睡眠时数或靠补眠解决问题,不如重新思考工作与生活安排,才能提升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此外,他也强调,饮食习惯与运动对睡眠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睡前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晚餐应避免高脂肪或辛辣食物,以减少胃部不适对睡眠的干扰;同时,每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等,也能改善睡眠质量。
破解失眠迷思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改变错误的睡眠观念,建立正确的睡眠习惯,才能真正改善睡眠质量。有了郑佳益医师的解析,希望读者们都能通过正确的方法与观念调整,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睡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