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里,中国的十次国运,只要走错了一次,就有可能身死国灭
100多年里,中国的十次国运,只要走错了一次,就有可能身死国灭
从一战加入协约国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在过去100多年里经历了十次关键的历史机遇。这些机遇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塑造了今日世界格局。
如果用剧本类型来形容我国的百年历史,那可以说我们拿的是妥妥的“逆袭爽文”本。从最初的一贫如洗、人人可欺到如今的大国崛起、东方雄狮,蜕变是如此明显而震撼。
然而这百多年来的“翻身仗”我们却打得并不容易,好在每逢关键时刻总能逢凶化吉。这背后,除了中华民族的韧性,支撑中国变得日益强大的,或许还有那十次“国运”......
第一次,一战恰好加入协约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被集体卷入进来。这场战争持续了四年,德国、沙俄、奥匈帝国垮台,英国、法国则元气大伤。
而中国因为一战成功加入了协约国阵营,成了名正言顺的战胜国。虽然国际地位依然不高,但至少减免了一半的庚子赔款,还收回了山东权益。
相比之下,站错队的奥斯曼帝国就显得凄惨很多,早早就退出了国际舞台。不仅被列强瓜分,曾比肩大清的土耳其国土面积减少71%,更直接从世界大国沦为中等国家。
倘若中国当初也像土耳其那样站错队,加入德奥阵营,最后可能也逃不脱被瓜分的命运。
第二次,二战幸好加入同盟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积极与各国交好。当时面对日本的入侵,国民政府甚至寄希望于国际联盟调停日本。
然而,其他国家各有算盘,苏联在静观其变,美国与日本的贸易往来却颇为频繁。无奈之下,中国只能与德国深入合作,建立的许多“德械师”成了合作的典范。
按理说,按照这一态势发展下去,中国很可能会被卷入德国的战争泥潭,日本会更加亲美。可历史的走向却出人意料,日本竟在后来又与德国、意大利结成了法西斯轴心国。
这番举动倒逼着中国不得不转向美国寻求支持,谁料日本竟跑去轰炸了美国珍珠港。
这直接促使美国开动其强大的工业机器,带领同盟国走向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凭借东方主战场的身份跻身二战战胜国之列,成功收回了东北、台湾等被割让的领土。
之后美国为了对抗苏联拉拢更多帮手,又支持中国成为了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反观日本,在二战中输得精光,明治维新以来的所有成果几乎全都付诸了东流。
二战无疑成为了中日两国争夺亚洲话语权的分水岭,而中国,恰巧踩准了历史的节奏。
第三次,精准抓住正确战略时机实现全国统一
解放战争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让中华大地再一次走向独立和统一。至此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终于获得解放,同时也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
二战之后很多国家都被美国和苏联两个势力划分为了两个阵营。像当时的朝鲜和韩国、东德和西德、北越和南越,都没能逃过被分裂的命运。
其实苏联和美国原本也不想看到一个统一的中国,但柏林危机爆发得很是时候。一时间美国和苏联的注意力都被柏林危机吸引到了欧洲,刚好美国又要进行新一届大选。
这简直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而当时的领导人也是精准抓住了这一关键时刻。1949年,国内经过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后,终于彻底统一全国,解放军大获全胜。
但凡当时稍有犹豫错过了这个机遇,想要真正统一可能就又要等上数十年了。
第四次,朝鲜战争和156工业项目
新中国成立后,朝鲜半岛局势骤然升级,什么都想掺和一脚的美国不出意外地干涉了。
斯大林为了维持苏联在远东的战略优势,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后又转变立场。他原本的意图是想通过战火蔓延至鸭绿江迫使中国求援,进而重新掌控东北权益。
当联合国军逼近边境之际,毛主席洞悉全局,顶住内部压力果断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最终通过五次战役的拉锯较量,我国成功将武装精良的联军推回了三八线以南。
这次战役不仅粉碎了域外势力染指东北的企图,更为新中国赢得了地缘安全屏障与国际威望。苏联在战后也再次调整了对华策略,通过156项工业援建项目助力中国构建工业体系。
这种战略扶持与后来的印度长期受制于工业化门槛形成了鲜明对比。历史证明,唯有掌握了战略主动权的国家,才能在工业化进程中突破困局。
第五次,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印度在边境地区不断挑衅,侵犯中国领土。中国军队在自卫反击战中迅速击溃印军,收复了被占领土。
实际上战前的局势并不十分明朗,因为当时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阶段,苏联转去扶持印度。印度当时的总理尼赫鲁意识到这是个好时机,就想趁机从中国领土上分出一块肉。
但想法很乐观,现实情况却是中国外部同时被美国和苏联“守”得死死的,根本动不得。之后趁着古巴导弹危机转移了美苏得注意力之际,中国毅然对印度进行了反击,一举获胜。
这场战争不仅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也打破了印度在南亚的扩张野心。相比之下,印度在战争中暴露出了军事指挥混乱、后勤保障不足等问题,之后更是难以翻身。
第六次,中美建交
70年代末,来自苏联的威胁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进一步上升。受两次石油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工业产值明显下滑。
相比之下,苏联则凭借高油价赚取大量财政收入,并以此扩充军队。按照当时的预计,假如北约和华约开战,苏军装甲洪流仅需一周时间就能横扫西欧。
美国靠常规军力无法阻止苏联,只能考虑动用核武器。在那个年代,包括美国、西欧、日本、中国、土耳其、伊朗等国均把苏联视为头号威胁。
面对苏联的威胁,中国果断调整外交战略,推动中美建交。这一决策不仅缓解了来自苏联的压力,还为中国打开了与西方国家交流的大门,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七次,对越自卫反击战
眼看中美建交,苏联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支持越南不断侵犯中国边境。1979年,中国对越南发动了自卫反击战,解放军长驱直入,很快就打到了越南的首都河内。
这场战争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有效遏制了越南的扩张势头,维护了中国边境的安全和稳定。同时,这场战争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第八次,改革开放和和平发展战略提前布局
1978年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格局。改革开放不仅吸引了大量外资,还促进了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发展。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成功实现了经济腾飞,为后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奠定了基础。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星球计划”成功骗到了苏联,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而当时的中国是将精力都放在了经济建设上来,削减军队、修路架桥都是当时的主要动作。正因为提前布局和平发展战略,专注于经济建设,才避免了像苏联那样陷入军备竞赛的泥潭。
第九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
2001年美国世贸大厦双子塔上突然升起的一朵大蘑菇云震惊了全世界。一时间原本还打算继续打击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布什政府,不得不暂时分心去反恐。
美国先后发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巨大市场成了致命诱惑。为此美国同意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也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加入WTO后,中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第一次让世界真正意识到,中国再也不是那个“东亚病夫”。
这不仅展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也提升了国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自此中国全面地融入了世界,也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强的工业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回首这十次国运,每一次都至关重要。而中国能够抓住这些机遇,离不开国家领导人的先见之明和一代又一代先辈的努力奋斗。
从一战到如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如今的中国,已然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成长为一个繁荣昌盛、备受瞩目的大国。
这不仅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无数中华儿女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