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明遇上“AI复活” 数字重生的伦理与法律边界在哪里?
当清明遇上“AI复活” 数字重生的伦理与法律边界在哪里?
清明节前夕,一种名为“AI复活”的服务悄然兴起。这项服务声称,只需提供逝者的照片或录音,就可以通过AI技术让亲人在屏幕上“活”过来,甚至开口说话。然而,这种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情感慰藉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伦理和法律边界的广泛讨论。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在天堂一切安好,这里没有痛苦和悲伤,虽然车祸让我们阴阳两隔,但这只是命运的一次意外安排,你们一定要坚强、好好生活,别总沉浸在悲伤中……”清明前夕,一位因车祸离世的女孩通过AI技术“复活”,与父母“重逢”的场景,让无数人动容。
在电商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上,“AI复活”业务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商业链条。价格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服务内容包括定制数字亲人视频、提供教程等。用户只需提供一张照片或一段录音,就能让逝去的亲人“活”过来,甚至还能开口说话。
这种技术虽然为人们提供了情感寄托,但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表示,如果能够及时获得死者近亲属的同意,这种技术的应用方法,也未尝不是一种缅怀亲人的方式。但同时,她也指出,使用AI复活技术必然要采集逝者的肖像、个人信息等,需要符合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并取得逝者亲属的授权。
2022年,国家网信办等三部门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深度伪造等新技术应用进行了规范,明确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在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时,应当提示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福建厦门重宇合众律师事务所郭真表示,目前作为一个新兴事物,AI复活的产品仍面临较大法律争议,包括照片是否涉及第三方隐私、知识产权权属争议等问题。
更令人担忧的是,用户与数字人交互产生的行为数据可能被不当利用,用于深度伪造、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表示,AI技术的进步使得换脸或合成更加便捷,这为利用他人图片、声音或视频进行诈骗提供了可能,需要重点打击和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