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术前到术后,探秘手术安全的全程护航者
从术前到术后,探秘手术安全的全程护航者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麻醉医学已经从单一的术中麻醉发展为覆盖术前评估、术中监护和术后康复的全程管理体系。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不仅是“打一针”的角色,更是患者生命安全的全程守护者。
浙大二院麻醉团队为患者进行经食道超声心脏评估。 受访者提供
本周是第九个“中国麻醉周”,今年的主题“生命至重,大医精诚——守生命保驾护航,护健康安逸绵长”,再一次将公众视线聚焦于这一常被忽视的医疗群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专家指出,麻醉医师的角色远不止“打一针”,而是贯穿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全程安全保障者。据悉,目前浙江有156家医疗机构设置了独立麻醉门诊,2024 年全省麻醉门诊量超 176 万人次,麻醉手术量达677.8万人。
术前评估:揪出隐匿风险的关键环节
52岁的张先生近日因胆囊切除术前往浙大二院麻醉门诊。看似普通的术前评估却发现了隐患——患者自述半年内频繁头晕,结合其未规律控制的高血压(160-170/90-100mmHg)、空腹血糖7.9mmol/L及心电图异常,麻醉医师判断其存在术中血压骤变、心肌缺血等风险。经多学科会诊调控两周后,张先生血压、血糖达标,手术顺利完成。
“麻醉门诊是术前安全的第一道关卡。”浙大二院麻醉手术部主任严敏医师解释,麻醉医师需从慢性病控制、器官功能、药物过敏史等多维度评估患者状态,让患者身体达到最佳状态来接受手术,同时,还会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制个性化麻醉方案。这样一来,不仅能确保手术安全,还将缩短住院和手术的等候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同时减少手术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患者术后能更快恢复。目前该院每年近7万人次通过麻醉门诊评估。
术后24小时:被忽视的“高危时段”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复苏也是很关键一步。”严敏主任强调,患者可能面临呼吸抑制、循环波动、器官功能异常等风险。
以老年患者为例,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可能导致苏醒延迟,而疼痛引发的应激反应会显著增加心肺负担。这些问题常集中在术后24小时内,需精准监测与干预。
为此,浙大二院创新性地设立了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由麻醉团队主导对高危患者进行术后全程守护,让部分高龄、合并心肺疾病等基础情况差的、经历大手术的、术中出现大出血、剧烈循环波动等突发情况的患者能“平稳着陆”,安全度过术后危险期,实现快速康复。
麻醉医学进步如何改写手术安全史
据统计,过去50年间,全球手术死亡率下降至十万分之一以下,麻醉安全的贡献率超70%。这一数字背后是麻醉医学的系统化发展:从单一术中麻醉扩展到术前风险评估、术中生命体征调控、术后急性疼痛管理等全流程管理。
随着无痛诊疗需求增加,麻醉医师的工作范畴早已超越传统手术室。以浙大二院为例,除常规手术麻醉外,其团队还承担着无痛胃肠镜、无痛气管镜、分娩镇痛、无痛介入诊疗等领域的麻醉支持。
“我们就像手术室的‘飞行员’。”一位麻醉医师如此比喻,“不仅要让患者‘无痛’,更要确保生命体征始终在安全航道内。”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复杂手术增加,这种全程监护模式正在成为现代医疗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