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干货文:如何正确利用低心率训练法有效提升配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干货文:如何正确利用低心率训练法有效提升配速?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405/17/71293203_1150613757.shtml

马拉松是一项对耐力和效率要求极高的运动。很多跑者希望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在保持较低心率的情况下跑得更快、更远。低心率训练的核心是保持在有氧基础区(Z2区),通过累积长时间代表跑量,优化身体的有氧代谢能力,提高脂肪氧化效率,同时降低乳酸堆积和受伤风险的训练方法。同时这并不代表是一个孤立的方法,而是大的训练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但往往被误解,所以特此做个专题!

接下来将结合最新的训练理论和实践,为你提供一套系统化的低心率训练策略。

一、低心率训练的定义

低心率训练(Z2)以及更低心率区间Z1是在有氧阈值(Aerobic Threshold, LT1)强度以下进行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和脂肪氧化效率。

极化训练(Polarized Training)理论的重要推动者,Stephen Seiler(斯蒂芬·塞勒博士)指出,世界顶级耐力运动员80%的训练在低心率区。

斯蒂芬·塞勒

二、专家们是如何划分训练强度区间?

1、Seiler的5区强度划分法

这张表格描述了五个耐力训练强度区的划分,每个区根据心率、主观用力感知(RPE)、相对阈值、典型持续时间和训练示例来定义。以下是每个区的详细解释:

  • Zone 1:主动恢复区

  • 心率范围:小于 72%的最大心率(HRmax)。

  • 主观用力感知(RPE):1-2(非常轻松)。

  • 相对阈值:远低于有氧阈值。

  • 典型累计持续时间:1-6 小时。

  • 训练示例:慢跑、热身、恢复训练。

  • 特点:这是最低强度的训练区,主要用于恢复和低强度的有氧训练。

  • Zone 2:基础有氧区

  • 心率范围:73-80%的最大心率。

  • 主观用力感知(RPE):3-4(轻松)。

  • 相对阈值:小于有氧阈值

  • 典型累计持续时间:1-3 小时。

  • 训练示例:长距离跑。

  • 特点:这是一个中低强度的有氧训练区,适合长时间耐力训练。

  • Zone 3:节奏训练区

  • 心率范围:81-86%的最大心率。

  • 主观用力感知(RPE):5-6(中等强度)。

  • 相对阈值:大于有氧阈值,低于无氧阈值。

  • 典型累计持续时间:50-90 分钟。

  • 训练示例:中等强度有氧跑、节奏跑、马拉松配速、半程马拉松配速。

  • 特点:这是一个中等强度的训练区,主要用于提高耐力和乳酸耐受能力。

  • Zone 4:阈值训练区

  • 心率范围:87-92%的最大心率。

  • 主观用力感知(RPE):7-8(较难)。

  • 相对阈值:逼近无氧阈值。

  • 典型累计持续时间:30-60 分钟。

  • 训练示例:10 公里配速、间歇训练、阈值训练。

  • 特点:这是一个高强度的训练区,主要用于提高乳酸阈值和无氧能力。

  • Zone 5:高强度间歇训练区

  • 心率范围:大于 93%的最大心率。

  • 主观用力感知(RPE):9-10(非常难)。

  • 相对阈值:高于无氧阈值。

  • 典型累计持续时间:15-30 分钟。

  • 训练示例:速度训练、短跑、1英里配速、3公里配速、5公里配速训练。

  • 特点:这是最高强度的训练区,主要用于短时间的爆发力和速度训练。

这五个区的划分基于心率和乳酸阈值的变化,帮助运动员根据训练目标选择合适的强度。低强度区(Zone 1-2)适合长时间耐力训练,中等强度区(Zone 3)适合节奏跑,高强度区(Zone 4-5)则用于提升乳酸阈值和速度能力。

2、丹尼尔斯博士的划分法

丹尼尔斯博士划分了EMTIR跑,在T与I之间还划分了A跑(10公里配速)。

各强度区间对应心率区间划分:

以上表格来自《丹尼尔斯经典跑步训练法》

3、Seiler与丹尼尔斯的划分对照

  • E跑 vs Z1、Z2

  • 心率区间为65%~79%HRAmax,对应Seiler的Z1、Z2。

  • Seiler将73%~80%HRmax这个区间单独划为Z2,区分了基础有氧训练与主动恢复的差异,更进一步突出了这个区间训练的重要性。

  • 此外Z2区的最上端的心率值为80%HRmax是他观察与研究到的世界顶级耐力运动的心率上限,所以大众跑者既不要简单模仿,也无需大惊小怪。

  • M跑 vs Z3

  • 心率区间涵盖了80~89%HRmax,Seiler的Z3涵盖了81~86%HRmax。

  • T跑 vs Z4

  • 心率区间涵盖了88~92%HRmax,对应Seiler的Z4,Z4涵盖了87~92%HRmax,在这一点两位专家达成了共识。

  • (A)、I、R跑 vs Z5

  • Seiler的Z5区,在无氧阈值之上,心率区间大于93%HRmax,在此之上Seiler没有再细分。

  • 丹尼尔斯A、I、R都在无氧阈值之上,心率也都大于93%HRmax。细分训练强度之后,以刺激不同距离的中长跑项目选手的无氧适应性。

在最新一期《国际运动生理学与表现杂志》,刊登了《What Is “Zone 2 Training”?: Experts’Viewpoint on Definition,Training Methods, and Expected Adaptations》的专家对2区定义、训练方法和预期适应的见解。

专家们在训练强度区间划分上,统一了意见,采用了Seiler的5区划分标准。

之所以要花这么长篇幅来介绍两位专家的强度区间划分,就是为了能引出本文的主角2区训练,以补充《丹尼尔斯经典跑步训练法》中E跑训练。

三、大众跑者如何正确进行有氧基础训练?

1、伊尼戈·圣米兰博士

将有氧基础即2区训练从精英选手推广到大众之一的代表人物是Inigo San Millán(伊尼戈·圣米兰博士)以及发明了MAF180跑法的马费通博士。

马费通博士与MAF180,大家比较熟悉了。本文介绍一下圣米兰博士对此的研究。

伊尼戈·圣米兰博士

圣米兰博士强调2 区是最能刺激线粒体功能、脂肪氧化和乳酸清除的强度,主要募集“I 型”肌纤维(也称为“慢肌纤维”。它们是体内最适应有氧运动的肌肉纤维,对有氧训练反应最灵敏。它们还擅长通过脂肪氧化产生能量。 )

在 2 区强度下,会同时使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来产生能量。与 1 区和 3 区(它们也使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相比,2 区的脂肪氧化率接近最大值。这种强度有时被称为“FatMax”,是 2 区训练的一个关键特征。

在 2 区的最上端,你还会看到葡萄糖代谢(即碳水化合物分解产生能量)明显增加。这对应于血液乳酸水平的明显增加,因为乳酸是碳水化合物代谢的下游产物。

同时会出现一个明显的“通气”阈值(即呼吸频率的变化),它与血乳酸水平色增加想对应,所以这就是谈话测试的原理。

第三,同时伴随心率漂移(配速或输出功率保持不变,但心率仍会上升),通常可以反映脱水或代谢压力增加。如果保持充足的水分,在60分钟的训练中,心率漂移不应超过5%,超过此水平的心率漂移说明你起步配速及心率超过了2区的最大值。

2、大众跑者如何确定正确的有氧基础训练强度

便携式乳酸值测试仪,越来越被耐力跑运动员与教练用于训练强度监控,但大众跑者要顺利使用此类设备,可能还有一段过程。

这里推荐四个可行的方法:

  1. 平板测试法
  • 大众跑者如果有条件,可以在附近医院进行运动平板测试(含通气测试),单次测试价格为500~600元,可以测试出你的VT1,这时的心率就是你的2区上限。
  1. 心率值测试法
  • 方法1:很多专业跑表可能测试乳酸阈值心率,将这个心率的70%-80%作为你的有氧基础心率区间。
  • 方法2:如果你的手表没有乳酸阈值心率测试,通过一次全力跑测试(如30-40分钟的高强度跑步),记录平均心率。将这个心率的70%-80%作为你的有氧基础心率区间。
  1. 主观感受法
  • 如果没有心率设备,可以使用“谈话测试”。如果你能在跑步时与人对话时能完整说完一句话,说明你的强度在合适的范围内,如果只能分成两句说完一句,中间需要呼吸一次,那么说明强度超过了2区最大值。

3、大众跑者如何正确进行有氧基础训练?

以下是三种适合大众跑者的区域2训练方法,帮助你科学规划训练计划。

  1. 长距离连续训练法
  • 长距离连续方法是有氧基础训练的经典方式,适合积累耐力和提升有氧基础。
  • 训练要点:
  • 长时间跑步(60~150分钟),保持心率和主观用力感受(RPE)在区域2范围内。
  • 注意疲劳管理:如果心率因疲劳或环境因素(如高温)上升过快(心率漂移),应优先保持心率和RPE在区域2范围内,降低配速。
  • 循序渐进,逐步延长距离(时间),避免过度负荷。
  • 适用场景:适合周末长距离跑,帮助跑者积累耐力和适应性。
  1. 可变连续法
  • 可变连续方法通过在区域2内交替不同强度,减少训练的单调性,同时保持训练效果。
  • 训练要点:
  • 在长时间的区域2训练中,间歇短暂的区域1(低强度)恢复段,比例建议为5:1(区域2时间:区域1时间)。
  • 例如:每跑20分钟区域2,插入4分钟区域1的慢跑或步行。
  • 这种方法适合在心理疲劳或身体疲劳时使用,既能保持训练效果,又能缓解单调感。
  • 适用场景:适合日常训练或需要调整心理状态时使用。
  1. 间歇法
  • 结合高强度训练后的恢复,通过在高强度间歇训练(如区域4或5)后的恢复期中加入区域2训练,既能提升耐力,又能优化训练效率。
  • 训练要点:
  • 在高强度间歇训练的恢复阶段(如1:1的工作/休息比例),将恢复期强度控制在区域2范围内。
  • 例如:在800米112%MP后,以区域2强度下限慢跑400米作为恢复。
  • 总训练时长通常不超过2小时,适合在高强度训练后积累疲劳适应性。
  • 适用场景:适合在高强度训练日中优化恢复效果,同时积累区域2时间。

4、大众跑者的有氧基础训练需要足够的耐心与时间

有氧基础训练是极化训练或金字塔模式的基础,在任何训练阶段都是占比最大的,同时需要跑者足够的训练量积累,才能让身体产生对有氧系统的适应,所以一定要有耐心。

总结

有氧基础训练是大众跑者提升耐力和跑步经济性的关键。无论是连续训练、可变连续训练,还是间隔训练,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坚持执行,都能带来显著的生理适应和跑步表现提升。

记住:有氧基础训练的核心是“稳定输出”,避免过度疲劳或强度失控超出强度区间上限,才能最大化训练效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