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耳日 | 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如何守护儿童听力健康?
全国爱耳日 | 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如何守护儿童听力健康?
2025年3月3日是全国第二十六个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聆听,无障碍沟通”。耳朵作为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却常被人们忽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2021年公布的《世界听力报告》,全球1/5人口存在听力受损问题,受影响人数超过15亿。儿童听力受损的人数,更是高达3400万。其中听力障碍患病率正不断增长,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1/4的人有听力障碍,至少7%人达到听力残疾(听障程度达到中度及以上)。
儿童早期听力仍在发育中,即使是微小及轻度的听力缺失都会对儿童听觉、语言、认知,学习能力及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产生负面影响,应优先考虑儿童听力损失的诊疗,早识别早干预。
听得到就是听得好吗?
2021年WHO将听力障碍由轻到重分为七级:正常、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极重度及全聋(分级详情如下表所示)。
生活中正常的谈话声大约60分贝,即使听得到说话声,也有轻度至中度听力损失或单侧听力损失的风险。
研究提示儿童即使有轻度或单侧听力损失,语言发育较正常儿童困难风险更高,所以听得到未必听得好。
儿童听力障碍预防措施有哪些?
1. 儿童早期预防措施包括:
(1) 育龄夫妇要接受遗传咨询和耳聋基因检查,采取优生优育措施;
(2) 预防儿童感冒,避免平躺喂奶或呛奶,避免洗澡或游泳时呛水和耳道进水,避免随意掏耳朵等,可减少中耳炎的发生;
(3) 3岁前定期进行听力筛查,语言发育迟缓需排除听力问题;
(4) 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
(5) 防止耳部和头部外伤。
2. 青少年预防措施包括:
(1)参加噪声活动时使用耳塞、耳罩和防声帽;
(2)科学使用电子设备,尽量较少娱乐噪声损伤。尽量不使用耳机,若使用耳机优先头戴式耳机,使用耳机遵循三个「60」原则(音量调到最大音量60%以下,单次最长时间不超过60分钟,外界环境声在60分贝以下);
(3)避免不当挖耳;
(4)规律作息、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5)一旦发现听力出现问题,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如何发现及确诊听力障碍?
听力筛查是发现听力障碍的最有效方法。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至出院前应完成听力初筛, 初筛未通过者及漏筛者应于42天内至儿童保健科接受双耳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应当在出生后3个月龄内转诊至听力障碍诊治机构进行听力诊断。
儿童成长过程中应按时按计划体检,定期监测听力及评估儿童发育能力(包括语言发育),可通过耳声发射、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测听,定向条件反射测听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方法进行听力相关筛查诊断。
值此爱耳日之际,让我们共同关注耳朵健康,守护每一份儿童「听清」的幸福。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共同守护儿童听力健康,聆听美好未来!
本文原文来自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