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传统节日走向世界,报道时把握这五个“结合”
推动中国传统节日走向世界,报道时把握这五个“结合”
导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023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正日益提升。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先人丰富的思想智慧,也是今天媒体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在对外传播中具有独特的传播价值。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时代赋予主流媒体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中国新闻社是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通讯社,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向世界传播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的报道风格与特色。本文以中国新闻社相关节日报道为例,探索如何围绕传统节日做好对外报道,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实效。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性和共享性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发源于农耕社会,蕴含着“天人合一”的观念,积淀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核心。传统节日是共同文化内部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又是不同文化群体感知文化差异的媒介,属于易被其他国家接受和参与的活态文化。
今天,东亚、东南亚国家的许多重要节庆文化都与中华文明具有渊源关系。早在1000多年前,端午节就走出国门,成为多国共享的区域性国际节日。今天,韩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都过端午节。这些国家的端午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同时吸收本土文化,深深融入了本国民众的日常生活。韩国的寒食节来自中国,韩国人把寒食节与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并称为韩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在寒食节这一天拜祭祖先、追思先人。而中秋节文化从唐朝开始就已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
西安城墙第37届新春灯会亮灯,开启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张远 摄
中国传统节日多为岁时节日,并衍生出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体现了我国先民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如春节、中秋节文化中所包含的对幸福、团圆等价值的高度认同,也是人类的共同信仰和追求,这种和谐的价值观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重视,也是不同文化、不同民族间进行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基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最具“中国味”的叙事元素和叙事体系,是中国传统节日能够凝聚人心、走向世界,被世界各地更多民众所接纳并与世界文化兼容共享的文化价值和情感基础。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明信片”,对于主流媒体来说,需要通过中国传统节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具有交流度、参与度和接受度的好故事,推动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国际传播。
媒体对中国传统节日报道的现状
节日报道是媒体每年的“保留曲目”,各类报道丰富多样,多集中于庆祝活动、节日消费、亲友团聚、美食餐饮、交通旅游等方面。这也使不少媒体和记者陷入被动应景、老调重弹的套路,报道内容简单、题材单一,浅表化、同质化倾向明显,缺乏深度解读和情感共鸣。梳理近年来主流媒体的节日报道,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信息”多于“文化”。这类节日报道多围绕各种庆祝活动、消费市场以及交通旅游等信息的通报,偏重于信息的简单发布,如“中秋假期消费市场购销两旺”“月饼大战开打”等新闻,较为碎片化、浅表化,每年的内容重复度也较高,对传统节日习俗尤其是蕴含其间的优秀价值理念等精神层面内容关注较少,缺少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容易让传统节日弱化为普通假日,进而忽略应重点传播的文化意义。
外国留学生在西安体验秦腔艺术。张一辰 摄
“物质”多于“内涵”。除夕吃饺子、清明吃青团、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节日饮食作为代表性文化符号,凝结着中国人的文化习俗和民族情感。节日报道必然离不开传统美食,但在“吃”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和文化价值,以及传统节日饮食的创新变化等则着笔较少。中华传统美食是重要的对外传播载体,近年来中华美食对外传播的热度也持续攀升。如何将传统节日与中华餐饮文化巧妙结合进行传播,仍需下力气深入挖掘和策划传播。
“宏观”多于“微观”。这类节日报道主要是集中于宏观视角和官方活动的“运动式”宣传,如各地的节日活动、特色节目等,节日过后热度也就消失了。而从普通民众生活角度出发,通过聚焦鲜活而真实的个体事例,在宏大叙事中挖掘“小而美”的凡人故事的新闻相对较少。只有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民众的日常生活结合,方有利于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共情与共鸣,有利于驱散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距离感,让中国传统节日的报道更为鲜活有趣、可读性强。
“传统”多于“新意”。这类报道多属于“纪念文章”,主要是节日起源、节日民俗探源等知识普及型文章,年复一年,难以出新出彩。对于如何在留住团圆、喜庆等“老味道”的同时,系统挖掘传统节日的时代性,将节日内容、文化内涵与时代实际相联系,将传统节日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融入当前民众的所思、所想、所为则思考较少。对传统节日的时代新意和时代价值挖掘不够,对传统节日中符合当代社会审美趋势与价值观的报道不多。
此外,传统节日的报道方式也显得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特色版面等传统方式,创意产品、慢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较少,新技术的借鉴和应用也不够,缺乏高质量的创意和浸润式的体验,互动性还不够强,无法让受众多重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
把握“五个结合”做好传统节日报道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名片”,通过讲好传统节日的故事,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传播力,是新时代赋予主流媒体的使命和责任。主流媒体做好传统节日报道,需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把握好“古”与“今”的结合。传统节日是一个时间节点或文化符号,本身并不具有新闻性。做好节日报道需要“立陈寻新”,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除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外,还应寻找契合当前社会价值观的角度,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创新,让传统节日文化融入现代社会价值体系。
如中新社稿件《“解锁”清明小长假“休闲密码”:露营、摩旅催热“花式”本地游》,聚焦清明节出游踏青的习俗,通过当代中国年轻人个性化的踏青度假模式,讲述传统节日习俗在今天的变革和创新,鲜活生动,感染力强,也能引发海内外青年人的共鸣。《万水千山“粽”是情:老味道与新国潮碰撞“舌尖”上的端午》聚焦粽子这一节日餐饮的变化,讲述紫米、芋泥、青稞等众多元素“大肆入馅”,让这道时令感极强的食物,化身为年轻人的时尚消遣茶点。这类稿件结合“Z世代”、新科技、新创意等“新”元素,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避开了文化刚性输出造成的距离感,也均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把握好“点”与“面”的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内涵丰富,一个节日就是一个“民俗文化集成”,可以串联起众多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如春节贴春联、吃年夜饭;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赏菊等,以及衍生出的手工花灯、刻版年画、汉服等文化项目。
媒体对传统节日的报道,应注意人情味和情感连接,通过展示普通民众生活,由点及面地展示传统节日、传统民俗如何影响和塑造中国民众的情感世界和社会交往,让传统文化通过不同的报道主题,实现有效传播。如《“新中式”走俏 中国青年职场穿搭尝试融入国风》敏锐把握了在每年传统节日时汉服、国潮等文化元素成为新的消费潮流,以及“簪娘”“妆娘”等新兴职业应运而生,国风配饰慢慢渗入民众的日常生活的现象,揭示出中国民众“开始寻找独属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进一步阐释传统文化充满美感和吸引力的生命力,激发当代青年的兴趣和共鸣。
节假日期间,年轻人穿汉服在景区打卡留影成为新风潮。张远 摄
把握好“内”与“外”的结合。挖掘传统节日中具有共通性的主题和价值观念,吸引不同文化背景民众的共鸣和兴趣,是跨文化传播得以形成的前提。近年来不少组织和机构通过将中华文明的本土特色和全球价值相联结来策划节日活动,媒体则转换叙事视角,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借助“外视角”,用“外嘴”“外脑”展示传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如《印度“老西安人”的春节记忆:赏古都灯火 品中国年味》,讲述对中国风土人情有真切体会的印度人德福过春节的体验;《上海“洋居民”携家伴友“闹元宵”》,记录了来自法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5个国家的家庭,通过包汤圆、制作兔子灯、猜灯谜等活动“闹元宵”,亲身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魅力。这类稿件通过“外人”视角讲述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使输出方式更为柔和变通;另一方面可拓展消息流通渠道,扩大消息覆盖面,真正做到让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了解中国。
西安高校的留学生春节期间体验汉字魅力,传递中国祝福。李一璠 摄
把握好“表”与“里”的结合。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遇和碰撞的概率大幅提高,在新的国际传播环境下,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须以情感沟通、理性说服、价值共鸣增强传播吸引力和实效性。中国新闻社通过创新探索,创办了《东西问》栏目,深入挖掘、生动呈现中国文化的根与魂,既向世界讲好故事传播“是什么”,也向世界说明道理解释“为什么”。
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张远 摄
每年清明节,海内外中华儿女齐聚陕西黄陵县,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对于此类重大民俗活动,不少媒体都聚焦于活动本身和配套会议的报道。每年的清明公祭典礼也是中新社陕西分社的重要采访活动,分社每年围绕公祭典礼播发20多篇稿件。2023年播发的《海外侨胞黄帝陵谒祖:心之所系 情之所归》等均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同时还通过专访专家,提出“中华文明完全可以给人类和平发展提供丰富的历史启迪和强大的现实助力”的观点,获得多家海外媒体的采用,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把握好“动”与“静”的结合。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传统节日的报道和传播方式应跳出陈规窠臼,在用好文字、图片、视频等传统报道方式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传媒技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方式,发挥社交媒体的传播效能,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增强受众的体验感与参与度,让传统节日的报道“动”起来。如河南卫视创新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和互联网元素制作的《唐宫夜宴》等节目,正是创新传统节日传播的成功实践。
《无论你来自何方 共享这餐中国年味》直播
2023年除夕,中新网推出《无论你来自何方,共享这餐中国年味》视频直播,记录上海、陕西等地的在华外籍友人、坚守岗位的一线工作者们共吃年夜饭,感受中国年的情与味,并通过与网友的互动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这些都启示主流媒体在传播报道中国传统节日时,要注意挖掘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打造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新的时代载体,赋予传统节日现代化的表达形式,完善传播结构,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播,不断提升传播效果。
结语
中国传统节日内涵丰富,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媒体在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需要加强创新,把丰富多彩、生动立体、全面真实的文化内涵展示出来,并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和价值观念等精神标识,寻找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共通性,破除因文化差异形成的传播壁垒,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多元文化的交汇点上下功夫,同时创新传播形式,将传统节日文化转化为“易理解、易接受、易传播”的形式,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在海外更好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