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基础知识:从原理到应用的全面解析
色谱基础知识:从原理到应用的全面解析
色谱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等领域的分离分析技术。它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实现对复杂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和检测。本文将系统介绍色谱法的基础知识,包括其起源、定义、分类、优点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具体分类和应用。
第一部分 色谱基础知识
1. 色谱起源
色谱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米哈伊尔·茨维特(Mikhail Tsvet)在研究植物色素时,首次使用了色谱技术。他将植物色素的提取液通过碳酸钙填充的玻璃柱,成功地将不同色素分离出来,这一发现奠定了色谱法的基础。
2. 色谱定义
色谱法:利用组分在两相间分配系数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技术
流动相:携带样品流过整个系统的流体
固定相:静止不动的一相,色谱柱
3. 色谱分类
- 高效液相色谱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 气相色谱 Gas Chromatography (GC)
- 薄层色谱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 毛细管电泳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
4. 色谱优点
- 同时分析
- 分离性能好
- 灵敏度高 (ppm-ppb)
- 进样量小 (1-100uL)
HPLC vs GC
液相色谱:以液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分离方法
适用于高沸点、大分子、强极性和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的分析
流动相具有运载样品分子和选择性分离的双重作用
气相色谱:以气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分离方法
适用于沸点较低、热稳定性好的中小分子化合物的分析
流动相只起运载样品分子的能力
5. HPLC分类
- 正相模式 (NP-LC)
- 反相模式 (RP-LC)
- 反相离子对色谱 (IPC)
- 离子交换色谱 (IEC)
- 尺寸排阻色谱 (GPC / GFC)
反相模式 (RP)
填料:C18 (ODS)、C8 (octyl)、C4 (butyl)、苯基、TMS和氰基
相互作用力:
反相模式下流动相的选择:
- 优化水相(缓冲液)和有机相的比例非常重要(甲醇,乙腈和 THF 是常用的有机溶剂)
- 在有缓冲液的情况下, 缓冲液的浓度和pH值非常重要
- 增加流动相极性:
- 固定相极性变化对分离的影响:
- 固定相极性变化对分离的影响:
离子对色谱
离子对试剂
- 阴离子化合物:氢氧化四丁基铵、溴化四丁基铵
- 阳离子化合物:丁烷基磺酸钠(C4)、戊烷基磺酸钠(C5)、己烷基磺酸钠(C6)、庚烷基磺酸钠(C7)、辛烷基磺酸钠(C8)、癸烷基磺酸钠(C10)、十二烷基磺酸钠(SDS)
离子对色谱影响因素
- 离子对试剂的类型
- 离子对试剂的浓度
- 流动相的pH
正相色谱
色谱柱:
- 硅胶柱:常用
- 氰基柱: 常用
- 氨基柱: 分析糖
- 二醇基柱: 分析蛋白质
相互作用力
- 氢键力
- 如果样品有
- -COOH: 羧基
- -NH2: 氨基
- -OH: 羟基
- 则氢键力强.
- 如果样品没有任何官能团,象碳水化合物
- 如果样品有大的基团, 由于空间障碍
- 则氢键力弱.
正相模式下流动相的选择:
- 主要试剂:烷烃(戊烷, 己烷, 庚烷, 辛烷)、芳香烃(苯, 甲苯, 二甲苯)、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
- 辅助试剂:甲基-t-丁基醚(MTBE)、乙醚、四氢呋喃(THF)、二氧杂环乙烷、嘧啶、乙酸乙酯、乙腈、丙酮、异丙醇、乙醇、甲醇
- 为了调整保留时间,可以选择主要试剂然后再加入辅助试剂。
- 增加流动相极性:
反相色谱与正相色谱的对比:
- 反相:保留时间重复性好、固定相耐用
- 正相:对立体异构体有很好的分离(Vitamin E等)、保留时间重复性稍差
离子交换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应用:
- 生物领域(蛋白质, 农药, 氨基酸分析)
- 离子分析
阳离子交换剂:
- 强阳离子交换剂(SCX)(R-SO3-)
- 弱阳离子交换剂(WCX) (R-COO-)
阴离子交换剂:
- 强阴离子交换剂(SAX) (R4N+)
- 弱阴离子交换剂(WAX)(DEAE)
尺寸排阻色谱法(SEC)
第二部分 柱子基本性能参数
1. 表征色谱柱的参数
- 硅胶纯度:填料硅胶的纯度与残留金属离子浓度。
- 色谱柱尺寸:填料床的长度和内径。
- 颗粒形状:球型或不规则型。
- 粒径:平均颗粒直径,通常3-10μm。
- 表面积:颗粒外表面和内部孔表面的总和,以m2/g表示。
- 孔径:颗粒的孔或腔的平均尺寸,范围80-300Å。
- 碳百分率:与基体物质相连的键合相的量。
- 封尾:用短链将裸露的硅羟基键合后封闭起来。
2. 表征色谱柱性能的参数
- (1)容量因子, k'
- (2)理论塔板数, N
- (3)分离度, Resolution
- 完全分离时的分离度
- (4)拖尾因子,T
第三部分 HPLC硬件基础知识
1. 液相色谱简易流程图
2. 流动相的选择
- (1)采用“HPLC”级溶剂
- (2)避免使用会引起柱效损失或保留特性变化的溶剂
- (3)对试样有适宜的溶解度
- (4)溶剂粘度要小
- (5)与检测器相匹配
水的等级
HPLC用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得到:
- (1)专门的纯水机或超纯水机:理想的HPLC用水应为18.2MΩ的超纯水,并通过0.22μm的滤膜,除去热源、有机物、无机离子等。
- (2)去离子水重蒸;
- (3)二次或三次重蒸水;
- 不管采用何种途径,配制流动相应用新鲜水。
有机溶剂的等级
应选用HPLC级的有机溶剂。
缓冲盐
选择缓冲液的步骤:
- 确定最佳分离状态时的流动相pH
- 选择具有与流动相pH相近的pKa的缓冲液(即使浓度稀也具有较强能力的缓冲液)
- 确认检测波长下缓冲液是否有大的吸收(在波长210nm附近进行检测时,不能用醋酸和柠檬酸的缓冲液)
缓冲液的使用:
- (1)使用前必须过滤。
- (2)使用后一定要进行清洗,以免造成腐蚀、磨损、阻塞:用含5%甲醇 的水溶液冲洗30min(1ml/min),再用甲醇冲洗30min。
- (3)用纯水冲洗泵头清洗管路。
- (4)易受到细菌和霉菌的影响。
流动相的更换
- 不互溶的流动相不能直接更换,缓冲盐不能直接用有机溶剂更换
溶剂的黏度
- (1)乙腈黏度低在相同流速时有较低的柱压。
- (2)当和水混合时黏度有变化柱压也相应有变化。
溶剂前处理
过滤
过滤:0.45um或更小孔径滤膜目的:除去溶剂中的微小颗粒,避免堵塞色谱柱,尤其是使用无机盐配制的缓冲液时。
滤膜类型:
聚四氟乙烯滤膜:适用于所有溶剂,酸和盐。
醋酸纤维滤膜:不适用于有机溶剂,特别适用于水基溶剂。
尼龙66滤膜:适用于绝大多数有机溶剂和水溶液,可以用于强酸,不适用于二甲基甲酰胺。
再生纤维素滤膜:蛋白吸收低,同样适用于水溶性样品和有机溶剂。
脱气
脱气:除去流动相中溶解或因混合而产生的气泡
气泡对测定的影响:
(1)泵中气泡使液流波动,改变保留时间和峰面积
(2)柱中气泡使流动相绕流,峰变形
(3)检测器中的气泡产生基线波动
脱气方法:
1、超声脱气
2、减压脱气
3、在线脱气
3. 样品前处理
- (1)使用流动相溶解样品
- --减少溶剂峰,尤其是组分峰靠近溶剂峰时尤为重要
- --保证样品在流动相中的溶解度,避免样品在系统中,
- 尤其在柱中产生沉淀
- (2)进样前最好使用0.45um 的滤膜进行过滤,
- 如果样品很脏,要使用0.22um的滤膜进行过滤。
- (3)对于含有复杂基质的样品,最好前处理后再进样。
4. 进样
- (1)进样器
- *自动进样器
- *手动进样器原理:(六通阀)注入方式:1)全量注入2)部分注入
- (2)手动进样器的原理图
- 部分注入:一般要求进样量最多为定量环体积的一半,如20μl的定量环最多进样10μl的样品,并且要求每次进样体积准确、相同。
- 全量注入:进样量最少为定量环体积的3至5倍,即20μl的定量环最少进样60至100μl的样品,这样才能完全置换样品定量环内残留的溶液,达到所要求的精密度及重现性。
5. 洗脱
- (1)等度洗脱
- (2)梯度洗脱
- 使用梯度洗脱的原因:
- 梯度洗脱要点:
- 梯度洗脱:
- 优点:可提高分离度、缩短分离时间、降低最小检测量和提高分离精度
- 注意事项:
- (1)溶剂的纯度要高,否则梯度洗脱的重现性差。
- (2)梯度混合的溶剂互溶性要好。
- (3)梯度洗脱应使用对流动相组成变化不敏感的选择性检测器(如
- 紫外吸收检测器或荧光检测器),而不能使用对流动相组成变
- 化敏感的通用型检测器(如示差折光检测器)。
- (4)查看空白实验的数据。
- (5)遵守分析周期(最初的分析数据不采用)。
6. 色谱柱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7. 分析柱的维护
- 1、在使用新柱之前,最好用强溶剂在低流量下(0.2-0.3 ml/min)冲洗30 min,长时间未用的分析柱也要同样处理。
- 2、定期使用强溶剂冲洗柱子。
- 3、使用缓冲盐时,要先用含5%甲醇的水溶液冲洗,再用有机溶剂冲洗。
- 4、净化样品。
- 5、分离条件。
- 6、不使用时,要盖上盖子,避免固定相干涸。
8. 常用检测器
- (1)紫外检测器(包括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 (2)荧光检测器
- (3)示差折光检测器
- (4)电导检测器
- (5)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 (6)质谱检测器
本文原文来自实验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