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罗念生诞辰120周年:在十万大山中踏出一条小径
纪念罗念生诞辰120周年:在十万大山中踏出一条小径
罗念生是中国第一位留学希腊的学生,也是闻名海内外的古希腊文学学者、翻译家。他一生致力于古希腊文艺作品的翻译事业,出版了五十余种译作和专著,共计四百余万字。今年是罗念生先生120周年诞辰,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位翻译大师的艰辛历程,感受他对古希腊文学的执着追求。
从清华学子到古希腊文学翻译家
罗念生1904年7月12日出生于四川威远县连界场。1922年至1929年在旧制清华学校学习,最初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后来转学文学,并开始从英文翻译英国作家哈代和德国作家施托姆的作品。
1929年至1933年,罗念生在美国俄亥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攻读英美文学和古希腊文学。1933年,他从希腊原文译出欧里庇得斯的剧本《伊菲格涅亚在陶罗人里》,由赵元任先生介绍给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3年至1934年,罗念生在雅典入美国古典学院学习,主要课程包括雅典城地方志、古希腊建筑、古希腊雕刻和古希腊悲剧。这一年的学习生活使他完全沉浸在古希腊的文学艺术中,并熟悉了希腊的风土人情。
1934年深秋回国后,罗念生开始翻译古希腊戏剧。1935年初夏,他又回到北平,在北京大学兼课。1937年至1948年,他在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教授英国文学、希腊文学和翻译课等。
翻译的艰辛与追求
罗念生的翻译工作充满了艰辛。古希腊著作的翻译难度极大,古希腊语的学习难度仅次于梵文。一个正规希腊动词的变化就有近三百个字形,而且古希腊语不大讲究语法,几乎任何一个字都可以放在句首,读者需要从杂乱的语句中找出章法。
罗念生在翻译过程中始终坚持追求"信、达、雅"。他力求忠实于原著,保留"异乡情调"。在翻译《伊索寓言》时,他和陈洪文、王焕生、冯文华三位同志合作,经过四次修改,力求表达原文的简练、生动、朴素和自然。
在翻译理论方面,罗念生认为翻译应该追求"神似",但不能过分追求"雅化"。他认为,古希腊文学的朴质不应该被美化,喜剧中的不雅之处也不能完全保留原来的词义,可以适当冲淡或译得含蓄一些。
翻译成就与贡献
罗念生的翻译成就卓著,出版了五十余种译作和专著,共计四百余万字。他的主要译作包括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王焕生合译)、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作品、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作品,以及《诗学》《修辞学》《伊索寓言》等多部经典。
罗念生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注重对特殊意义名词的翻译。他主张把"神谕"、"神答"、"神托"译作"神示",把阿里斯托芬喜剧中的"上前"译为"插曲",把两支合唱歌之间的戏译为"场"。
罗念生的翻译工作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古希腊文学的大门,他在古希腊文学翻译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过是步先行者的后尘,在十万大山中踏出了一条小径;康庄大道尚有待我们的翻译大师们去开拓。"
伊索肖像
罗念生在干面胡同社科院宿舍内写作
1986年罗念生在雅典卫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