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东坡被贬12次,足迹遍北宋十一州,行程两万里!写下了千古名篇

创作时间:
2025-04-08 07:44:1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东坡被贬12次,足迹遍北宋十一州,行程两万里!写下了千古名篇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404/13/11628265_1150535139.shtml

苏东坡,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一生,经历了12次贬谪,足迹遍布北宋十一州,行程两万里。在逆境中,他不仅没有消沉,反而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本文将带你走进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人生,感受这位文学巨匠的非凡魅力。


苏轼的一生:做官40载,有33年在被贬谪的路上!你说惨不惨?
他二十出头便失去了母亲,三十岁时又痛失娇妻和父亲;四十岁出头经历了乌台诗案的磨难,五十岁时失去爱子,六十二岁第12次也是最后一次被贬……
苏轼的一生,仕途最为坎坷。他经历了三十次的任命,其中有十二次遭遇失宠或被流放。
苏东坡一生遭十二次贬谪:但他仍然笔锋如剑,可是命运如舟,颠沛流离,苦中作乐……
苏轼一生12次失宠、被贬,却始终未丧命?
只因朝廷有个二把手弟弟挺他罩着他,他才不被别人在途中害死…
两兄弟的仕途生涯可以用一句话分别概述。哥哥锋芒毕露,四处树敌,不断得罪皇帝,屡遭贬谪;弟弟因哥哥牵连而被贬,但仕途却相对稳健,最终平步青云,升任国家二把手(拜相参政)

一、乌台诗案:文字狱中的生死劫(1079年)
元丰二年·汴京御史台
阴湿的牢房中,苏轼蜷缩在草席上,手腕铁链与石壁碰撞出刺耳鸣响。御史台的酷吏举着《湖州谢上表》厉声喝问:“'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讥讽新法官员无能,可是谋逆?”苏轼闭目苦笑:“若文字能定罪,天下文人皆是反贼!”窗外暴雨倾盆,他想起三日前被捕时,杭州百姓跪地痛哭的场景,喉间忽涌腥甜——那是咬破舌尖的血,混着对世道的绝望。
“子由啊……这《钱塘集》竟成催命符!”他摩挲着腰间苏辙暗中送来的毒药,想起狱卒的讥讽:“苏学士的诗词,连官家都爱不释手,偏偏要写什么'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原来盛世繁华下,连孩童识字的欢语都成了罪证。
四个月的酷刑折磨后,因“太祖不杀士大夫”祖训,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离京那日,他望着汴河烟雨,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二、黄州躬耕:赤壁江声淬风骨(1080-1084年)
元丰五年·黄州东坡
春寒料峭,苏轼赤脚踩在泥泞的麦田里,手中犁耙重若千钧。妻子王闰之捧着粗陶碗走来:“夫君,今日只得菘菜粥。”他仰头饮尽,忽见江雾中隐现赤壁轮廓,喃喃道:“大江东去,浪淘尽……”
雪夜,他裹着破裘蜷缩在临皋亭,寒风穿透窗纸,烛火将熄。忽闻江涛拍岸如雷,他抓起秃笔在墙上狂书:“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墨迹未干,泪已浸透纸背——这《念奴娇》里藏着对“乌台诗案”的血泪控诉,却以豪迈掩尽沧桑。
从“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惊弓之鸟,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东坡居士,他在黄州酿酒、造屋、研习佛道,将贬谪地化作精神原乡。
三、惠州瘴疠:荔枝三百慰孤魂(1094年)

绍圣元年·惠州合江楼:“此间有甚好?唯荔枝甘酸可饱。”苏轼嚼着荔枝,果壳在案头堆成小山。侍妾朝云咳嗽不止,他轻抚其背:“待春来,我带你去丰湖泛舟……”话音未落,朝云咯血染红罗帕,三十四岁的生命凋零在岭南瘴雾中。
他独坐孤坟前,将《蝶恋花》词稿投入火盆:“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灰烬随风飘向罗浮山,那里有新修的六如亭,亭柱刻着他泣血的诗句:“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四、儋州桄榔:沉香木点燃余生焰(1097年)
绍圣四年·儋州桄榔庵
飓风掀翻茅屋顶棚,苏轼抱着书卷缩在墙角。黎族孩童阿蛮冲进暴雨,捧来块乌木:“先生!沉香可驱瘴!”他摩挲木纹,忽大笑:“海南万里真吾乡!”当夜,他在油灯下雕出《沉香山子赋》,木屑纷飞如雪,却盖不住窗外野狼的嚎叫。
绝境新生:“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教黎民挖井、授孩童《论语》,把蛮荒之地变成文明星火。离岛那日,千百黎族百姓跪送海岸,船帆映着朝阳,如他笔下“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五、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1074年)
熙宁七年·密州常山围场
寒风卷起枯草,苏轼跨坐马上,手指冻得通红,却紧握雕弓。密州通判赵杲之策马上前,忧心忡忡:“大人,今冬饿殍遍野,何苦耗费钱粮狩猎?”苏轼望着远处嶙峋山影,想起昨日巡视灾民时,孩童腹大如鼓的模样,喉头一哽:“正因百姓无肉可食,本官才要猎兽充饥!”
突然,林间窜出吊睛白额猛虎,惊马嘶鸣中,苏轼拉弓如满月。箭矢破空之声未绝,猛虎左目已迸出血花。太守刘廷式拍掌喝彩:“好个'会挽雕弓如满月’!”苏轼却盯着垂死挣扎的猛虎,想起三日前饿死的流民王五,喃喃道:“此虎食人,人亦食虎,天道循环而已。”
当夜庆功宴上,烤虎肉香气四溢。苏轼举箸难以下咽,忽掷杯于地:“取纸笔来!”狼毫饱蘸浓墨,在《江城子·密州出猎》的“酒酣胸胆尚开张”句旁,他颤抖着添注小字:“是岁大旱,饥者食草木,至骨立相枕藉。”墨迹未干,一滴浊泪晕开纸面。
“这'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原是给官家看的戏本。”他望向北方汴京,仿佛看见王安石新政的党争漩涡:“我射得死猛虎,却射不穿这吃人的世道!”

六、徐州抗洪:生死筑堤护苍生(1077年)
熙宁十年·徐州城南缺口
黄河怒涛如万马奔腾,城墙在洪水中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苏轼赤脚站在齐腰深的泥浆里,嘶声大喊:“沙袋!再堆三层!”通判傅裼拽住他的衣袖:“大人!城墙要塌了,快撤!”
“撤?”苏轼甩开对方,扛起沙袋冲向裂缝:“苏某今日与城共存亡!”突然一声巨响,丈余宽的豁口喷出浊流,将他冲翻在地。书童马梦得扑来相救,却听他狂笑:“水哉水哉!尔等可知当年大禹三过家门?”话音未落,竟以身为桩,用麻绳将柳树干捆在腰间,生生堵住缺口。
七昼夜后,洪峰退去。满城百姓跪在泥泞中叩首:“苏青天!”他却昏倒在残垣断壁间,手中紧攥半块泡发的炊饼。月余后,他在《九日黄楼作》中写道:“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笔锋扫过案头尚未结痂的冻疮。
深夜城头,苏轼倚着湿冷的雉堞,听更夫敲响三更。远处灾民棚户区传来婴孩啼哭,他解下官袍盖在熟睡的老匠人身上,低声吟哦:“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

七、杭州疏浚:六井重开润临安(1089年)
元祐四年·西湖葑田
烈日灼烤着湖底淤泥,苏轼裤管高卷,脚踝被蚂蟥咬得血迹斑斑。老河工李三递来竹筒水:“大人何苦亲至这污秽之地?”苏轼抹了把脸上的泥浆,指着远处龟裂的稻田:“西湖葑田二十五万丈,再不疏浚,明年杭城百姓都要饿着肚子看荷花!”
突然,挖泥船龙骨断裂,工匠惊呼逃散。苏轼夺过铁锤跃入泥潭,榫头撞击声与他的呼喝交织:“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三日后,当第一股清泉从六井喷涌,他瘫坐在钱塘门外,任由蚂蚁爬上汗湿的后背。
“苏太守要把西湖变西子?”茶肆里,富商讥笑他筑堤劳民。
“诸君可知这淤泥下埋着多少饿殍?”苏轼摔碎茶盏,露出臂上晒脱的皮:“苏堤若成,可灌千顷良田;若败,苏轼愿沉湖谢罪!”
三年后,春雨淅沥中,他醉卧新堤,听棹歌悠扬。忽有老妪跪献新茶:“此水取自大人重浚的惠泉。”茶汤入喉的刹那,他在《饮湖上初晴后雨》题下小注:“浚湖役工二十万,死者三百余,不敢忘。”

八、定州戍边:白发将军夜引弓(1093年)
元祐八年·定州校场:北风卷起帅旗,六十三岁的苏轼拉开三石强弓,箭簇破空之声惊起飞鸦。年轻都监颤声问:“大人真要裁撤半数弓手?”苏轼抚过花白胡须,指向瑟瑟发抖的新兵:“与其养十万羸卒,不如练三千精兵!”
深夜军帐,他借着摇曳烛光批阅《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忽听帐外马蹄声急。斥候满身是血滚落马下:“辽军夜袭!”苏轼披甲执剑冲出,却见营门处火把如龙——原是老卒们自发巡夜。寒风中,他解下貂裘披在哨兵身上,想起当年黄州狩猎的猛虎,竟觉这朔北的夜,比虎口更冷。
抚摸着朝云临终所赠的沉香念珠,他望向南天孤月:“惠州荔枝应熟透了罢?”案头《雪浪石》诗稿被泪水浸透:“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九、颍州治水:泪洒清河祭亡魂(1091年)
元祐六年·颍州清河
惊雷炸响,苏轼拄着竹杖立在洪峰前,身后万千商贾跪求:“不能拆浮桥啊!”他盯着丈许高的浪头,想起三日前被冲走的货郎张三,咬牙挥旗:“拆!”
木石崩裂声中,八丈浮桥化作激流里的碎屑。当夜,他跪在河神庙前,将《颍州谢雨文》投入火盆:“神明在上,若降罪于民,请尽加苏轼一身!”翌日放晴时,他昏倒在河堤,手中紧攥着商户联名的诅咒血书。
三个月后,稻浪翻滚的丰收时节,商人集资铸就的“苏公鼎”被抬进府衙。苏轼摩挲着鼎身“与民争利”的铭文,突然抄起铁锤:“毁了吧!苏某治水不为留名!”铁锤落下时,鼎腹裂处露出他私补河款的账册,纸页已被血汗黏连成块。
十、常州绝笔:心如已灰之木(1101年)
建中靖国元年 · 常州顾塘桥孙氏馆
蝉鸣撕扯着闷热的黄昏,苏轼倚在藤榻上,听窗外小贩叫卖“东坡肉”。他试图抬手取笔,却发现连握匙的力气都已失去。
“父亲,喝药吧。”苏过捧来汤碗。
“且将新火试新茶……”他忽然睁眼,枯枝般的手指指向北方:“快记!《易传》尚有《系辞》未注!”喘息渐急时,又恍惚见王闰之、朝云立于云端,含笑捧来黄州蜜橘、惠州荔枝。
七月二十八日申时,狂风骤起。他挣扎着望向案头未干的《答谢民师书》,墨迹中“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的字句在眼前模糊。忽然坐起长啸:“着力即差!”声震屋瓦,惊飞梁间燕雀。待苏过扑到榻前,只见父亲嘴角含笑,手指南方,仿佛正指向儋州天海交接处。
苏东坡生命经纬:
生卒: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64岁)
贬谪轨迹:北抵定州(今河北),西至凤翔(今陕西),东临登州(今山东),南及儋州(今海南)
在十二次贬谪中踏遍北宋疆域,将荒芜之地化作文化沃土,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重铸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
历史回响
常州病榻前的那声“着力即差”,恰似苏子留给世间的最后禅机。从密州弓弦到儋州桄榔,这位“不合时宜”的文人用血泪在华夏大地上书写着永恒——苦难不曾折断他的笔锋,反将其淬炼成照亮千年文明的光焰。当我们在西湖苏堤漫步,在赤壁江声里吟咏,那穿越时空的共鸣,正是东坡先生以毕生劫难铸就的文化精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