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石家庄战役中的战俘与抗日英雄的舅舅
刘英:石家庄战役中的战俘与抗日英雄的舅舅
在石家庄解放纪念馆的展板上,一张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一位国民党军高级将领,身着戎装,却垂头丧气地站在解放军战士面前。他就是刘英,石家庄解放战役中被活捉的国民党军第32师师长兼石家庄警备司令。
刘英,这位湖北京山人,曾是辛亥首义的先驱,被誉为“共和铁血名将”。然而,在解放战争的石家庄战役中,他却成为了人民解放军的俘虏。这场战役不仅解放了石家庄,更开创了解放军城市攻坚战的先例。
石家庄战役:刘英的最后战场
1947年11月6日,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杨得志一声令下,石家庄战役正式打响。刘英指挥的国民党守军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企图负隅顽抗。然而,解放军的战术让国民党军防不胜防。
战役初期,解放军首先攻占了石家庄外围的重要据点。7日晨,冀晋军区独立第1、第2旅一举攻克大郭村飞机场,切断了敌军的空中补给线。随后,解放军采用坑道爆破和强行突破相结合的战术,成功突破了外市沟和内市沟两道防线。
12日中午,经过6天6夜的激战,解放军全歼石家庄守军,活捉刘英。这场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2.4万余人,缴获坦克9辆、火炮100余门及大批弹药、物资。石家庄的解放,切断了平汉铁路,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为华北解放区的最终胜利开辟了道路。
抗日贡献:家族的荣耀
刘英的抗日贡献,更多体现在其家族成员的作为上。他的外甥王澄尧和四弟刘明沛都考入了黄埔军校14期炮科。王澄尧在远征军战场担任英语翻译和司令部作战参谋,跟随李时英中将和孙立人中将转战东南亚;刘明沛则在国内战场浴血奋战,直到抗战胜利。
王澄尧曾回忆说:“我父亲王澄尧和四舅刘明沛都是湖北人,他们都在黄埔军校14期炮科学习。父亲在海外战场九死一生,多次负伤;四舅在国内战场也是历尽艰辛。他们都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战。”
后人评价:一个爱国家族的传承
刘英的外甥王澄尧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母亲刘明瑜是刘英的小女儿。外公喋血武昌阅马场时,母亲还是嗷嗷待哺的一岁婴儿。父亲王澄尧和四舅刘明沛都继承了家族的爱国传统,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王澄尧一家的故事,正是中国无数爱国家庭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黄埔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
历史的启示
刘英的一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他和他的家族成员都曾为国家作出过贡献。虽然在解放战争中他成为了战俘,但他的后人依然在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今天,当我们站在石家庄解放纪念碑前,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感慨万千。刘英和他的战友们,无论是站在哪一方的阵营,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而这种忠诚,正是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