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详解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原理
一文详解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原理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是现代水产养殖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构建完善的水处理、育苗和养殖系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设计原理。
一个拥有完善系统的工厂化渔场,你需要构建三个核心区域:水处理区、育/标苗区、养殖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增加实验室和IT中心等配套设施。
水处理区
“养鱼先养水”,是业内共识。水处理区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核心区域之一。水处理区通常又分为水处理区、储水区、沉淀区。
水处理区
根据养殖品种确定水体指标和生存需求,是否需要添加矿物质等成分调配水体,如果是淡水调配海水,也在这个环节。调配好后,进行常规方式初步的消毒、杀菌、曝气。然后通过砂滤器、微米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等物理过滤,去除水中颗粒物质、悬浮物、微生物及吸附化学物质。 再经过蛋白分离器,产生大量特定大小、组合的微气泡,处理水中有机物、悬浮物、蛋白质等有害物质。最后经过防火墙,内含臭氧发生器,杀灭水中的各种细菌、病毒、真菌、虫卵及藻类细胞等。
储水区
经过一系列水处理单元处理后的水体,便可以储存在“储水区”中,随时调配使用。
沉淀区
水处理区不止是进行原水处理,养殖区未能处理的异常指标的水体也会通过管道流往沉淀池,然后通过调配区、水处理区后存储在“储水区”。
育/标苗区
“种好一半利”,苗种质量是决定养殖成败最关键的一环。建设独立的育苗、标苗区就显得尤为重要。该区域的设备系统与养殖区大同小异,区别在于养殖桶的大小和形式。通过观测鱼苗生长状态、长大速度、体型等,分筛没有问题且生长速度相近的幼苗投放到同一养殖池。同时,实验室检测基因、病毒、寄生虫等问题,及时发现和处理,规避养殖风险。
养殖区
“零排放零污染”,强大的水处理能力是根本。系统整体包含养殖池、沉淀池、全自动转鼓过滤器、蛋白分离器、MBBR生化池、紫外线杀菌灯,再加上供氧系统、恒温系统、臭氧系统等。
运行原理
将水处理区储水池中的水体注入养殖池内,养殖池内放置供氧气石,持续提高水体溶氧。建议采用“双系统双管道”的供氧系统,“液氧”+“爆气系统”双保险。养殖水体保持循环流动,在沉淀池沉淀大颗粒杂质,24小时循环次数,根据养殖密度和阶段确定。再通过全自动转鼓过滤器,进行微米级过滤,分类出水中大于滤网孔径的固体颗粒和悬浮物。经过全自动转鼓过滤器的水体流入MBBR生化池内,生化池中填满大量的生物媒介球,同时投放组合生物菌群,附着在池内的生物媒介球中,在生化池底部排有曝气管道,对整个生化池进行曝气增氧,使含有生物菌的媒介球不停翻滚,与水体充分接触,生物菌会分解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及沉淀物等。然后水体通过蛋白分离器,设备通过循环水泵与射流装置联合作用,产生特定大小、组合的微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与水中的有机物、蛋白质等污染物质结合形成泡沫,泡沫携带悬浮物质通过管道流到水处理区,从而实现对水体中污染物质的分离和去除。同时,该环节融入臭氧系统,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灭菌,并提高养殖水体含氧量。最后,经过进水槽的紫外线杀菌灯后,通过水泵注入养殖池内,循环使用。
其他区域
实验室
有条件的渔场建议配备独立生物实验室,日常的水质检测,可由实验室、养殖部分别检测。养殖所需的营养液等也由实验室提取、调配。同时,定期解剖鱼类,及时发现病毒、寄生虫等情况,做好病害防控。
IT中心
建立养殖场的智能物联网系统,实现水质指标在线监测、预警,以及养殖设备的远程操控等。同时,收集养殖全流程的养殖数据,方便溯源分析等。
从水处理到育/标苗,再到养殖的循环水处理,本文全面展示了一套完善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