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袁枚《苔》赏析:赞美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创作时间:
2025-04-08 08:35:0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袁枚《苔》赏析:赞美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15/12/503199_1142031444.shtml

苔藓这种微小的植物,生长在阳光无法照射到的阴暗角落,却依然能够绽放出生命的光彩。清代诗人袁枚的《苔》通过对苔藓的描写,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清 ·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词句注释】

1.苔:苔藓。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多生于阴暗潮湿之处。
2.青春:指苔藓富有生机的绿意。
3.也:一作“亦”。

【白话译文】

没有阳光照射到的植物生长不易的地方,苔藓却能长出绿意,展现出美丽的青春。
苔花如同米粒般大小,也要像国色天香的牡丹那样靠着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开放。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袁枚归隐十余年后的乾隆二十九年(1764),在具有明确系年的《小仓山房诗集》中被编次在《望山尚书以七十生辰作相仍督两江奉贺四首》《董畅菴守砚图》后,可知《苔》写于这两首诗后不久。这首《苔》是有所本事的,它是袁枚奉贺恩师尹继善七十寿辰受乾隆赐宴擢相之作。袁枚在为尹继善得到朝廷嘉赏而高兴时,也表达了自己向恩师学习以有所成就的人生志趣,因此写下了《苔》这首诗。

【作品赏析】

《苔》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歌颂了苔藓虽生活在阴暗潮湿之处,却有自己的生活本能和生命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全诗把苔藓人格化,把诗人的感受、情绪融入到形象的塑造中,理趣横生,意蕴明彻而深邃,简约疏朗中具有浓重的哲理意味。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起笔以少总多,辞约旨达,明自点出苔的生存空间、环境特征及其蛰居一隅奋志孤进的品地。常言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固然是实情。但在“万物”之外,却还有这样一些生命,它们无缘享有太阳的厚爱也同样顽强地生存与发展。苔,就包容在这低贱而可尊敬的生命圈中。它地处阴湿,备受冷落,可依然卓立不群,有其独特个性、色彩、青春和存在价值。这跃动的小小生命,不因白日不到而些许萎缩,相反,愈是环境恶劣,遭际险衅,就愈益励节亢高,显现出一派旺盛生机。起笔两句正是对这弱小坚毅生命的极力推重。

“苔花似米小,也学牡丹开。”这两句承上,借助大幅度联想,对苔的“青春”作形象发挥和补充,结实,峭拔,有钩之力。诗人认为,苔花虽微小如米,无馥郁的芬香,无绚烂的色调,但作为跃动的生命,它与得天独厚的花王一样,从容自若,沉稳持重,竞放于大自然中。尽管牡丹花色,艳冠群芬,苔的价值,鲜为人知,但由于苔的不自怜,不自弃,依其天性认真履行大地赋予的使命,执着地证明自己的存在,从而,在自重、尽心尽意的天平上,苔与牡丹,绝无贵贱优劣之分。

这首诗独出蹊径,不仅全神贯注地写苔,而且把淡泊宁静、颂强质拙的人格融入这小小生命。作为小小的咏物诗,《苔》的艺术个性颇可叹赏。其一是物的人格化到了无痕迹。在塑造自然形象时,诗人不知不觉把自己的感受、情绪、人格融入其中。从这小小咏物诗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欲有补于世而不能之后,蛰居江南,以诗文自见的纯古淡泊心境和不甘寂寞的隐隐苦衷。其二是理趣横生,意蕴明彻而深邃,简约疏朗中具有浓重的哲理意味,孕含着客观与主观、劣势与优势、表象与本质、渺小与伟大等永恒命题。

【作者简介】

袁枚(1716年—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清代诗人、散文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弟子,提倡妇女学文,女弟子尤众。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其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

【书法欣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