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乌饭青团:道家服食与地域古俗的重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乌饭青团:道家服食与地域古俗的重合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597356

乌饭青团作为中国传统食品,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食物,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道家的服食之法到佛家的浴佛之品,再到各地的民俗传统,乌饭青团见证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本文将为您揭示这一传统食品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将糯米用类似着色剂的乌饭树叶等可食植物的汁浸成黑色,然后蒸熟,即成现在一般常见的乌饭。乌饭又名乌米饭、青精饭,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安徽皖中皖南沿江一带、湖北鄂东鄂南、湖南、贵州和广西宾阳等地汉族、瑶族、布依族和侗族等,都要制作和食用乌饭。而江苏宜兴和浙江杭州等地农家,则是在立夏这天行乌饭之俗,还有的是清明或农历三月初三吃乌饭。

农历四月初八食乌饭的地区,据说是敬佛;立夏食乌饭有进补、夏天不生毒疮等说法。同为乌饭之俗,为何各地各民族开始的时间和说法不一?归根结底,这涉及乌饭的起源。对此,各地民间传说和学者的说法各异。在各种说法中,明李时珍理出的乌饭由来及其历史演变脉络,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于乌饭的来历,李时珍首先引宋代苏颂《图经本草》的说法,即南朝梁陶弘景《登真隐诀》,记载了太极真人“青精饭”。此饭以南烛叶杂茎皮煮取汁,用来浸生白粳米。待米泡上色之后,上甑蒸熟。如果颜色不够黑,可以用新煮的汁再浸米,直至“饭作正青色乃止”,并强调,要“高格曝干,当三蒸曝”,每一曝均以青汁再浸为好。唐陈藏器则将此饭称作“乌饭”,这应是古代文献中关于“乌饭”一词的最早记载。其做饭法是“取南烛茎叶捣碎,渍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则成。

不难看出,无论是陶弘景所言的青精饭,还是陈藏器所说的乌饭,浸米的着色剂均为南烛茎叶,且浸米不止一次,必须要“三蒸曝”甚至“九浸九蒸九曝”直至米为“正青色”为止。

其次,陶氏、陈氏和苏颂均指出,食用乌饭后,或可健如牛筋,或能以资阳气,甚至可填胃补髓、消灭三虫。而这些说法,均出自他们对南烛茎、叶、子功能的认知,即南烛茎叶久服可以轻身长年,令人不饥,变白却老,而南烛子则可强筋骨,益气力,固精驻颜。

值得注意的是,从陶弘景到陈藏器再到苏颂,在谈青精饭或乌饭时,均无寒食、三月三、四月初八或立夏等时节之说,而只是强调,采摘南烛茎、叶、子的最佳时间,是从四月至八月末。

最后,李时珍指出,用这些方法做出的青精饭或乌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耳”。这段话非常重要,实际上点明了乌饭的历史演变轨迹,即初为道家服食,后为佛家浴佛之品,这与历史上医药典籍之外的相关文献记载基本相合。

首先是唐宋诗中有关青精饭、乌饭的诗句。“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这是杜甫的《赠李白》诗。其中“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已成歌咏青精饭的千古名句。

在陆龟蒙《四月十五日道室书事寄袭美》中,则有“乌饭新炊芼臛香,道家斋日以为常。月苗杯举存三洞,云蕊函开叩九章”。而皮日休对友人送给他的青精饭,答谢时强调此饭应以青龙稻为佳,并咏道:“传得三元䭀饭名,大宛闻说有仙卿。分泉过屋舂青稻,拂雾彯衣折紫茎。蒸处不教双鹤见,服来唯怕五云生。”

《小憩长生观饭已遂行》,是陆游于淳熙四年(1177)六月在青城道观所作:“道士青精饭,先生乌角巾。回头增怅望,倦马扑征尘。”十年后的春天,陆游在山阴(绍兴古县名)晨坐道室时,又对乌饭有感而发:“一钵青精便有余,世间万事总成疏。手挥弦上乌栖曲,口诵岩间鸟迹书。”

南宋士人林洪隐居山村,其所撰《山家清供》皆清雅饮食,开篇即为“青精饭”。其所记做饭法与陶弘景、陈藏器相近,同样认为久服可以“延年益颜”。同时,他又记载了仙方中的“青精石饭”,即以青石脂、青粱米加水“浸三日,捣为丸,如李大,白汤送服一二丸,可不饥”。他认为,在山村待客,当用青精饭。如果想效法汉代张良晚年辟谷,则用青精石饭。

对杜甫《赠李白》诗中的青精饭,林洪感叹道:有为之人不能施展才华,反而修道求隐,真是令人不安啊。林洪的感叹,反映了唐宋时为何不少有为士大夫祟尚道家脱俗隐居,而青精饭、乌饭则由仙家服食变为他们远离尘世的象征。

乌饭何时由道家服食变为佛家浴佛之食呢?从前面所引李时珍的说法是在明代,但有学者提出大约是从宋代开始,佛家也将青精饭作为斋食,青精饭逐渐衍化为四月初八浴佛节的应节食品,并以下面两条史料为据。一条是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岳州四月八日,取羊桐叶淅米为饭,以祠神及先祖。”另一条是宋代葛胜仲的诗《四月八日蒙文中饷黑饭》:“热际初经四月八,磨香灌佛晓泉寒。丞公忽致槃游饭,儿辈惊看欢喜丸。”另一首云:“点漆饭蒙清净供,翻匙那敢配羊寒。独欣法味盈斋钵,尚欲诗辞看弹丸。”

如果从乌饭之俗的目的来看,范致明所记岳州四月八日乌饭是为了“祠神及先祖”,而非寺院或信众“浴佛”。但这条记载却让我们得知,在道家和佛家之外,有的地区当地人取本地所产具有着色功能的可食植物叶,煮汁染米为饭,虽然也是在四月初八这一天,却是为了祭神和祭祖,这应该是比道家服食和佛家浴佛更为久远的乌饭古俗。

这一地域性乌饭古俗,不唯岳州独有。清夏曾传记其家乡“以糯米浸乌饭叶煮之,色青黑而香。吾杭立夏前有之,吴人则四月八日所卖,谓之阿弥饭”。并引《琐碎录》:“蜀人遇寒食日,采杨桐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这些记载说明,乌饭的文化渊源,除了先为道家服食后衍化为佛家浴佛之品之外,在空间上还与某些地域先民祭祀诸神与祖先的古俗相关联。这也可以理解,为何如今南方不少地区仍有乌饭之俗,但时间、染米的着色植物及其说法却各异。

葛胜仲为宋代丹阳郡(今江苏江阴)人,其诗中的“欢喜丸” 一词本出自唐汉译佛经,说明其家乡显系受佛教影响较深的地区,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丹阳郡四月八日以乌饭浴佛。

青团是江南清明的传统应节甜点,其取色方法与乌饭相同,也就是用具有着色功能的艾草等可食植物的叶煮汁,将糯米粉浸成青色蒸熟后凉凉,包上豆沙等馅,即成圆形的青团,其形制应源于宋代以来盛行的“团子”类糯粉甜点。

在宋元以来“团子”类糯米甜点中,一般均为现包现煮趁热食用,如汤圆等。而青团虽然也是现包,但是以蒸熟凉凉的糯米粉团为皮包入豆沙等馅,因而却是冷食。

在袁枚看来,青糕、青团虽然是以“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糕团”,但因其“色如碧玉”,在“糕团”中却具另一番色香味。而为《随园食单》作补证的夏曾传则补充道:“杭俗,清明前卖青白汤团、开口饺,即此。”这说明当年杭州清明节时,应节上市的不唯青团,还有白汤团和开口饺。

摘自王仁兴《谷食中国:中华小吃糕点主食探源》

王仁兴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新书推荐

《谷食中国:中华小吃糕点主食探源》(蒸食卷)

王仁兴 著

ISBN:978-7-80768-492-3

定价: 79.00元

装帧: 精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馒头与诸葛亮有关系吗?实心馒头是祭品吗?

包子的名称最早出现在何时,是否由馒头演变而来?

花卷为何在甘肃武威出现?

同样是用小麦面粉,亚欧大陆东西为何分别发明了馒头与面包?

《谷食中国:中华小吃糕点主食探源》(蒸食卷)涉及面餈、蒸饼、馒头、包子、花卷、烧卖、糕、莜面等十余种蒸制食物,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实物、民间风俗等资料,对中国8000年的蒸食传统进行了寻源探幽。

《谷食中国:中华小吃糕点主食探源》(全四卷)

王仁兴 著

ISBN:978-7-80768-496-1

定价: 335.00元

装帧: 精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谷食中国:中华小吃糕点主食探源》共四册,分别为煮食卷、蒸食卷、烙食卷、炸食卷,从全球谷食文明的角度揭示了中华小吃、糕点、主食的前世今生,写出了“小吃大产业、小吃大文化”中的“大”,展现出中华谷食文明和东方膳食模式的魅力。这是一部关于中国主食的研究总集,也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美食探索。

—END—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