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刀郎新歌《鸿雁于飞》: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化共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刀郎新歌《鸿雁于飞》: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化共鸣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66834307_121446828

2025年3月份,刀郎在上海的演唱会上,首次演唱了一首新歌《鸿雁于飞》,瞬时令场内观众无不安静。过后,这首歌如同一颗深水炸弹,瞬间引爆了观众的情感,引发激烈的讨论。

这首歌,融合了《诗经》意象、江南民间音乐与现代流行元素的歌曲,不仅让无数歌迷现场感到震撼。其价值远超一首流行歌曲。她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诗经》的古老基因与上海滩的霓虹光影;她又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人对文化根源的追寻与困惑。同时,引发了一场关于传统文化如何与当代艺术共生的深度思考。

把《诗经》融合到上海滩的文化,这是《鸿雁于飞》的创作背景。灵感来自自《诗经·小雅·鸿雁》中“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刀郎以这句诗为起点,将鸿雁的迁徙隐喻为文化的漂泊与回归。借“鸿雁”这一象征,串联起孟姜女哭长城的悲情、苏州女子的守望、现代都市人的孤独,形成一幅跨越三千年的情感图景!

这首歌的诞生与刀郎近年来的创作轨迹紧密相关。我们看早期的刀郎,从西域情歌的粗犷豪迈,到《山歌寥哉》中对中国传统山歌的挖掘,再到如今《鸿雁于飞》对江南文化的深耕,刀郎的创作始终围绕“本土文化”展开。刀郎在江苏隐居期间深入研习昆曲、评弹等传统艺术,为《鸿雁于飞》的多元融合奠定了基础。

《鸿雁于飞》最令人惊叹的,是它大胆的音乐实验:刀郎将三种看似冲突的元素——苏州话念白、上海奉贤民歌《春调》与昆曲唱腔融为一体,构建出“古今同框”的声效奇观,也是一场“听觉革命”。

当张旖旎的苏州话念白以说唱形式出现,那一刻,“城墙下的阿哥”的思念扑面而来,直冲人心。这种方言与都市节奏的结合,既保留了吴侬软语的细腻,又以现代叙事解构了传统爱情故事的宏大,直接歌迷在熟悉的市井语言中触摸到情感的共鸣。徐子尧演唱的《春调》(又称“孟姜女调”)是江南文化的活化石。这首民歌,原本用于迎接春天的欢快,在刀郎的改编中被注入哀婉的离愁。雷鬼节奏的加入更让古老旋律焕发新生,形成“喜庆中带泪”的戏剧性冲突。歌曲的尾声,是昆曲演员身着戏服吟唱《诗经》原文。昆曲的雅致与电子音效的科技感形成强烈对比,仿佛让三千年前的文字穿越时空,在现代舞台上破茧重生!

《鸿雁于飞》的歌词表面上讲述个人离别之苦,实则暗藏集体记忆的密码。例如,“那些零落成泥的她,埋在荒芜的河”一句,既指向孟姜女的传说,也可能隐喻近代淞沪会战等历史事件中的无名牺牲者。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让歌迷在个体的悲欢中窥见民族的集体创伤与韧性。更加值得关注的是歌曲对“城市化孤独”的回应。反复出现的念白“城墙下的阿哥何时归”,既是古代女子对征夫的呼唤,也暗合当代都市人对归属感的渴望。

只是《鸿雁于飞》虽然备受赞誉,但是争议依然存在。早期就有乐评人丁太升曾批评刀郎早期的作品“旋律流俗、歌词媚俗”,认为刀郎的音乐难登大雅之堂。然而,就是这种“土味”恰恰成为《鸿雁于飞》的力量源泉。刀郎把这种“土味”都捏在一起:奉贤民歌的质朴、昆曲的雅致、苏州话的市井气,共同构成了一种“扎根泥土”的美学。其实,歌迷内心最清楚,“土是我们的根,离开土壤的艺术只能是空中楼阁。”刀郎用这首歌证明:真正的艺术无需在“雅俗”之间站队,而是让传统在当代语境中自然生长。

当鸿雁从《诗经》飞出,落在刀郎的旋律中,再栖息于每个歌迷的心间时,我们终于明白: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形式,而在于能否唤醒灵魂深处的共鸣。

或许这就是《鸿雁于飞》给予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启示。刀郎用最真挚的情感,向这片土地,向这个时代,向几千年的文明,去“诉说”、去“表白”。刀郎这首新歌《鸿雁于飞》,更是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化共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