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霸凌与儿童青少年精神病理症状的双向动态关联
研究揭示:霸凌与儿童青少年精神病理症状的双向动态关联
霸凌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与儿童青少年的精神病理症状密切相关。最新研究采用交叉滞后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霸凌实施和受害与儿童青少年精神病理症状之间的双向动态关联,为校园霸凌的识别、干预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线索。
研究背景与目的
霸凌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生率高达9%~32%,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难题。霸凌包括施暴和受害两种形式,通常表现为权力不对等情况下的持续性侵害,可分为公开霸凌、关系霸凌或名誉霸凌。儿童精神病理学症状包括注意力障碍、外化和内化症状。研究表明,霸凌与精神病理学症状密切相关。霸凌受害者更易有内化症状,而施暴者则可能出现外化问题,后发展为犯罪和药物滥用。同时,另一些研究表明有外化和内化症状的儿童青少年更容易成为霸凌实施者或受害者。最新meta分析证明精神疾病和霸凌呈现双向相关,但该分析纳入的均为横断面研究。为进一步探究二者的动态关联,本研究使用纵向数据进行网络分析,计算核心症状的中心性和桥梁指标,以识别可能预测霸凌行为或精神病理症状的关键因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美国青少年大脑认知发展(Adolescent Brain Cognitive Development,ABCD)研究(数据发布5.0)的随访第2年(T1)和第3年(T2)跟踪评估中收集的数据。研究对象为8413名儿童青少年,其中男性4402名,女性4009名。研究采用同伴经历问卷(PEQ)评估霸凌情况,采用简明问题监测问卷(BPM)评估精神病理学症状。统计学方法使用R数据包tableone进行数据统计描述,年龄和受教育年限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性别和种族用构成比描述。所有构建交叉滞后网络模型和可视化分析的统计分析使用R(4.3.1)。
研究结果
一般人口学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8413名参与者,其中52.3%为男性、47.7%为女性(另有2名跨性别者),年龄为(12.03±0.67)岁,受教育年限为(6.35±0.01)年,56.7%为白人。
网络模型构建
从T1到T2,PEQ中18个条目和BPM中17个症状构成的CLPN网络模型显示,PEQ-攻击他人(A9)到PEQ-威胁他人(A7)(OR=2.21)、PEQ-威胁他人(A7)到BPM-暴力威胁(D6)(OR=2.36)、BPM-暴力威胁(D6)到BPM-破坏性(D2)(OR=2.38)是3条OR值最大的交叉滞后边缘。
中心性指标分析
3个OEI最强的节点分别是BPM-冲动(C5)(OEI=5.21)、PEQ-被孤立(B1)(OEI=5.09)和BPM-注意力不集中(C3)(OEI=4.97),提示其有较强的预测其他节点的能力。3个IEI最强的节点分别是BPM-暴力威胁(D6)(IEI=5.61)、PEQ-造谣他人(A3)(IEI=5.17)和PEQ-威胁他人(A7)(IEI=4.85),提示其较容易被其他节点预测。IEI最低的症状是BPM-固执(D4)(IEI=1.27),其IEI显著低于其他节点,表明其几乎不能被其他症状预测。
桥中心性分析
BMP-冲动(C5)(BEI=4.35)、BPM-固执(D4)(BEI=3.76)和BPM-注意力不集中(C3)(BEI=4.35)的桥预期影响值在各自社团中最高,且显著大于网络中其他节点。从图1中可以看到,上述3个节点是连接内化和霸凌受害两个领域与霸凌实施和外化两个领域的重要桥节点。
网络准确性分析
自助法评估得到的每个边缘权重值的自举95%CI比较窄,提示本研究中边缘权重值较为准确。
中心性指标稳定性
症状网络的中心性和桥梁症状的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网络中预期内影响和桥预期影响的相关稳定性系数为0.75,预期外影响的相关稳定系数为0.44,表明核心和桥梁症状的中心性指标都具有足够稳定性。
讨论
本研究是首个尝试从纵向网络视角同时探讨同伴霸凌实施与受害和精神病理学症状之间双向动态关系的大型网络分析。通过构建CLPN模型,本研究揭示了霸凌与精神病理症状之间动态且复杂的内在关联,为未来校园霸凌的识别、干预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研究的交叉滞后网络模型提供了一条从霸凌行为到外化症状的显著路径。典型的霸凌实施者属于外化类别,并表现出外化问题。针对霸凌实施者的干预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校园霸凌情况,还可以进一步缓解其外化症状的发展。
冲动不仅是显著影响霸凌和被霸凌情况的关键节点,也是连接内化和外化症状的桥梁症状。在本研究的网络中心性估计中,对其他症状影响最大的是BPM-冲动(C5)这个节点。这一结果与之前使用横截面网络探索霸凌的受害和实施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关系研究发现的结果相似,研究发现,患有ADHD的青少年成为同伴霸凌的受害者和实施者的风险更高。ADHD患者在遭受霸凌后,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和自杀等内化症状。冲动是ADHD中常见的症状,其特点是低估伤害,反应缺乏反思,欲望难以控制,以及为获得快乐和满足而重复行为。社会学研究表明,高冲动显著地介导了霸凌的实施和受害。冲动也是网络结构中最重要的桥梁节点。既往的横断面网络研究结果表明,内化和外化在症状层面通过桥接症状同时相关,即内化和外化可能由共同的风险因素驱动。冲动攻击行为可能是内化和外化共同的普遍风险因素。
在本研究的网络中对其他症状敏感的节点是BPM-暴力威胁(D6)、PEQ-造谣他人(A3)和PEQ-威胁他人(A7),其中对其他症状最敏感的节点是D6。了解外化症状背后的原因非常重要,因为青少年的外化症状与成年不良结局有关,包括犯罪、吸毒和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外化特征背后重要因素为霸凌,近期一项研究发现,被霸凌的频率与受害者外化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与既往发现一致,即外化症状最容易被其他的因素影响。
本研究是首个同时考虑霸凌实施和受害,并探究霸凌和精神病理症状双向关系的纵向研究。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而且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可能同时呈现动态的相互影响关联模式。本研究使用交叉滞后网络分析方法,旨在应用网络方法同时检查纵向数据中网络模型假设的症状之间的所有复杂关系,同时考虑症状之间的时间先后性。
然而,本研究依旧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是自我报告形式,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遗漏或偏倚,并不一定代表被试长期存在的心理状况,不一定能准确反映受试者是否存在精神疾病。此外,本研究的样本均收集于美国,文化差异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最后,两次评估时间点间隔1年,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和霸凌状况可能比这个时间变化得更迅速,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有出入。
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霸凌的实施和受害与精神病理学症状两者的发展顺序以及其中的关键症状,为未来干预校园霸凌及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了新的线索。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