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龙市建成1352栋桑黄大棚,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
和龙市建成1352栋桑黄大棚,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
和龙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腹地,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充沛,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成为桑黄繁育生长的黄金地带。近年来,和龙市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桑黄种植产业,不仅为当地农民开辟了增收新途径,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桑黄:森林中的“黄金”
桑黄是一种生长在桑属植物树桩及树干上的多年生大型真菌,其子实体呈黄褐色、扇面状,长得有点像人的耳朵,因此《神农本草经》称之为“桑耳”,当地人则戏称“桑树上长出金耳朵”。研究表明,桑黄具有防癌抗癌、提升免疫力的作用,此外还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抗炎消肿、调节免疫系统和抗氧化的功效。桑黄的药用价值自古以来备受推崇,被誉为“森林黄金”。
和龙市桑黄产业的崛起
和龙市桑黄产业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崛起,成为全国桑黄产业的佼佼者。目前,和龙市已完成桑黄大棚建设1352栋及相关配套设施,栽培桑黄菌椴460余万椴,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园区,桑黄特色产业规模、菌椴质量位居全国第一。
科技创新:品质保障的关键
和龙市桑黄产业的成功,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严格的品质管理。在延边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王鑫团队的帮助下,和龙市成功选育出优质桑黄菌种——瓦尼桑黄。这种菌种性状稳定,产量较高,经过5年的驯化和繁育,终于培育出具有道地性的“森林黄金”。
桑黄的生长环境要求苛刻,需要温差较小、湿度较高、通风良好的环境。和龙市采用冷棚栽培技术,通过喷淋等设施精确控制湿度和温度,为桑黄创造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整个栽培过程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和农药,通过物理防控措施确保桑黄的品质和安全性。
人工栽培:超越野生品质
令人惊喜的是,人工栽培的桑黄在有效成分含量上甚至超越了野生桑黄。和龙市桑黄科研团队的研究显示,人工种植3年的桑黄在多糖、黄酮、三萜等关键有效成分的含量上,均优于同等年份的野生桑黄。这一发现不仅证明了人工栽培桑黄的产业化优势,也为大规模推广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市场前景:潜力无限
作为传统中药材,桑黄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现代药理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桑黄的多重功效: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具有抑癌抗癌、抑菌抗炎、降血糖、降血脂、保肝、护肝的作用,可用于制造维生素D和雌性激素等。桑黄可用于应对癌症术后转移与复发,对治疗关节炎、湿疹、痛风等疾病也有良好疗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高度评价桑黄的药用价值,认为其与冬虫夏草、人参等名贵中药材相当。桑黄提取物可抑制肿瘤的增殖,这为桑黄在医药、保健食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和龙市桑黄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通过“企业+基地+村集体+农民”的经营模式,和龙市成功构建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农民不仅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还可以在桑黄基地务工获得工资收入,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展望未来,和龙市桑黄产业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和产业链的完善,桑黄这一“森林黄金”必将在大健康产业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和龙市的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