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鸣教授详解2024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引领工程教育改革新方向
陈鹤鸣教授详解2024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引领工程教育改革新方向
10月19日至20日,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决赛在中国计量大学举行。本届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指导,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吸引了来自27个省、市、自治区182所高校的810名选手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魏葳荣获最高荣誉“华晟经世杯”,另有51人获得一等奖,79人获得二等奖,92人获得三等奖。
本次大赛不仅是一场教学竞技盛会,更是一次工程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决赛期间,南京邮电大学陈鹤鸣教授作了题为《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24版)》内涵分析及对专业建设的影响的专题报告,为参会者解读了新版认证标准的核心要义。
陈鹤鸣教授指出,2024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在多个方面进行了重要修订。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对非技术工程能力的重视。新标准强调,工程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其工程思维、工程逻辑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新标准要求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工程项目管理、经济决策、工程伦理、安全、健康、法律、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非技术工程知识。
这一变化对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陈鹤鸣教授建议,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课程体系重构。要将非技术工程知识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形成跨学科、多维度的课程结构。例如,可以在专业课程中设置模块化教学单元,专门讲授工程管理、经济决策等内容。
二是教学方法创新。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陈鹤鸣教授特别强调,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使其能够从全局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工程素养和跨学科视野。高校应通过培训、企业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工程能力。
四是评价体系改革。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将非技术能力纳入学生评价指标。陈鹤鸣教授建议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同伴评价、企业专家评价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陈鹤鸣教授的报告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许多教师表示,新版认证标准为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平衡专业技能与非技术能力的培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本次大赛对“华晟经世杯”的赛制进行了创新,以课堂教学设计汇报的形式进行比拼,给参赛选手们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这一改变不仅激发了选手们的潜能和创造力,更让他们在比赛中充分展示了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的风采与魅力。
中国计量大学党委书记徐江荣表示,通过此次比赛,能够激励更多青年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勇于创新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打造更多电子信息类专业“金课”,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志军表示,大赛将继续秉承“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理念,不断优化赛事机制、提升赛事品质,为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搭建更加宽广的交流与展示平台,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
据悉,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自2017年起至今已举办八届,此项赛事旨在为广大青年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营造互学互鉴、比学赶超的氛围,充分发挥教学竞赛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和能力训练,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电子信息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