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阿加莎齐名的“侦探小说女王”:一生只写八本推理,却登上百大推理小说榜第一
和阿加莎齐名的“侦探小说女王”:一生只写八本推理,却登上百大推理小说榜第一
在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约瑟芬·铁伊(Josephine Tey)是一位独特而重要的女性作家。她一生只写了八本推理小说,却本本精彩,被誉为“一生没有任何失败作品的大师”。她的作品不仅在推理小说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文学价值也同样不容忽视。本文将带你走进铁伊的生平与创作世界,了解这位低调而卓越的作家如何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约瑟芬·铁伊(Josephine Tey)。
黄金时代之前的成长
1896年7月25日,铁伊出生于苏格兰因弗内斯,父亲是水果商柯林·霍恩·麦金托什,母亲是约瑟芬尼·霍恩·麦金。她在家乡的皇家学院接受教育,毕业后于1915年至1918年间在伯明翰的安斯地物理训练学院学习,课程包括医学、指压疗法、物理理论、体操和舞蹈。这些经历为她日后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926年,对铁伊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失踪事件震惊英国文坛,而铁伊则经历了母亲离世的打击。为了照顾残疾的父亲,她辞去教职,开始尝试写作。
1929年,铁伊以戈登·达维奥特为笔名发表了处女作《排队的人》。这部小说讲述了一起发生在剧院门口的谋杀案,铁伊在处女作中塑造了“儒雅神探”亚伦·格兰特的形象。虽然这部作品采用了经典的不可能犯罪设定,但铁伊独特的反推理风格已经初露端倪。
属于她的黄金时代
1932年是铁伊文学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她的剧作《波尔多的理查德》由约翰·吉尔古德执导并主演,连续上演十四个月之久,引起了巨大反响。同年,她开始使用约瑟芬·铁伊这个笔名,并出版了第二部小说《一先令蜡烛》。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铁伊对女性心理的细腻描写,还被希区柯克改编为电影《年轻姑娘》。
电影《年轻姑娘》海报。
1947年,铁伊出版了《萍小姐的主意》,这部作品进一步展现了她对女性心理的深刻洞察。紧接着,她又推出了《法兰柴思事件》《博来特·法拉先生》《一张俊美的脸》等作品,每一部都展现了她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探讨。
黄金时代的高潮
1951年,铁伊出版了她最负盛名的作品《时间的女儿》。这部小说围绕理查三世谋害两名小王子的历史公案展开,通过格兰特探长的视角,对这段历史进行了重新解读。这本书在英国犯罪作家协会票选的史上百大推理小说中名列榜首,在美国犯罪作家协会票选的百大推理小说中位列第四。
黄金时代的落幕
1952年初,铁伊与世长辞。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歌唱的沙》在她去世后出版,成为格兰特探长的谢幕之作。
电影《年轻姑娘》剧照。
纵观铁伊的八部推理小说,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注重故事的深度和人物的心理描写,呈现出浓厚的现实主义文学特点。她通过作品探讨了人性的复杂、舆论的影响以及历史的真相等多重主题,为推理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从1896年到1952年,铁伊用她短暂而精彩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八部不朽的作品。如今,这些作品已成为“时间的女儿”,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文原文来自《新京报·书评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