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文掌握辣椒病害防治:八种常见病害全解析

创作时间:
2025-01-21 19:46:4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文掌握辣椒病害防治:八种常见病害全解析

辣椒在生产过程中,常因病虫害导致产量下降,特别是在一些主产区,连年种植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容易引发病虫害。以下是辣椒常见的八大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猝倒病

猝倒病又称绵腐病、小脚瘟等,是蔬菜苗期主要病害之一,可危害瓜类、茄科和十字花科等蔬菜幼苗。

田间识别

幼苗发病初期基部呈水渍状、淡绿色。发病后期,病部溢缩成线状,条件适宜3~5天全面发病,导致大片幼苗倒地死亡。倒地幼苗叶片仍青绿,而根茎部已干枯。高温条件下,病部及土表长出白色毛状霉。

发病原因

猝倒病是由真菌(瓜果腐霉)侵染引起,病菌在土壤中生长,从伤口直接穿过表皮侵染幼苗,主要由流水或溅水传播,低温阴雨天气,或播种过密,土壤潮湿,幼苗生长不良,易发此病。

防治方法

  1. 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田块作为苗圃。
  2. 苗床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12克拌干细土撒施苗床后播种,或30%瑞苗清水剂1500~3000倍液3升浇淋,或用50%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拌种,药剂用量为种子量的0.3~0.4%。
  3. 药剂防治:出苗后立即喷药预防及治疗,每隔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药剂可选用53%金雷多米尔水分散剂800倍液或恶苗灵30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1000倍液或50%安克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喷雾。

二、病毒病

病毒病又称花叶病,是辣椒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该病发生呈上升趋势。

田间识别

常见有三种典型症状,即花叶型、叶片畸形或丛簇型、条斑型。

  1. 花叶型:病叶出现浓绿和淡绿相间的斑驳、皱缩,有时会出现褐色坏死斑。
  2. 叶片畸形或丛簇型:病株初期心叶叶脉深绿,逐渐变成斑驳、花叶、皱缩,严重时,叶片变硬厚,叶缘向上卷曲,幼叶呈现线型叶,后期植株上部明显矮化呈丛簇状。
  3. 条斑型:病叶呈褐色或黑色坏死斑,沿叶脉逐渐扩展到侧枝。主茎及生长点“枯顶”性坏死,造成落叶、落花、落果,严重时整株死亡。

发病原因

由病毒侵染引致。烟草花叶病毒或黄瓜花叶病毒引致。烟草花叶病毒由种子、病株传播引起,通过田间农事操作接触病毒传播。黄瓜花叶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播。高温干旱天气有利于蚜虫繁殖及病毒病发生发展。连作地,缺肥地,植株生长不良,也易引起病毒病发生流行。

防治方法

  1. 种子用清水浸泡3-4小时,放入10%磷酸钠中浸20-3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用0.1%高锰酸钾浸泡30分钟,再用水冲洗。
  2. 及时防治蚜虫、飞虱。
  3. 加强田间管理,多施磷、钾肥,常喷面肥,提高植株抵抗病毒的能力,可减少发生。
  4. 药剂防治:以幼苗生长期或病毒发生初期喷药防治,结合蚜虫防治。可选用3.95%病毒必克水剂500倍液+0.15%芸苔素5000倍液或2%菌克毒克(宁南霉素)水剂250~300倍液+三十烷醇粉剂500倍液;或嘧呔霉素300倍+恢复液1500倍;或20%病毒克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隔5~7天喷一次,连喷3次。

三、疫病

辣椒疫病在多雨季节发生较严重,一旦发生,迅速蔓延,造成死苗和烂果。

田间识别

辣椒整个生长期均可在茎、叶、果上受到为害,有时根茎基部亦受侵染。

  1. 根部:根茎基部发病呈褐色腐烂。幼苗感病,茎基部出现水渍状,不久猝倒死亡。成株感病多为害茎杆分枝处,病斑水渍状褪绿色,逐渐变成褐色,稍凹陷。
  2. 茎部:病斑绕茎一圈其上部组织萎蔫枯死。叶片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
  3. 果实:发病初呈暗褐色水渍状,软腐。湿度大时,受害处常见白色粉状霉。

发病原因

疫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为22℃,大雨后天气突然转睛,空气湿度80%以上时,病害易流行蔓延,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地块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 采取高畦种植,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
  2. 药剂防治:预防药剂可选用80%必得利600~800倍液或72%霜疫力克800倍液或78%科博(波尔多液+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预防。
  3. 发病初期用45%百菌清,喷药间隔7天~10天,连续2次~3次,尤其在5月~ 6月份雨后天晴时注意及时喷药,防治效果更好。
    还可进行药液灌根封锁发病中心,可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0%甲霜恶霉灵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2%克抗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病穴和周围植株灌根,每株药液量250克,灌1次~2次,间隔期5天~7天。

四、炭疽病

田间识别

主要为害果实和叶片,有时也侵染茎部。

  1. 叶片:叶片受害,初期呈水浸状褪绿色圆形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具有同心轮纹,轮生黑色小点,病叶易脱落。
  2. 果实:果实受害,果皮表面初生水浸状黄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部中央呈灰褐色隆起的同心轮纹,密生许多小黑点。潮湿时病斑表面长出橙红色粘稠物,病果干缩,易破裂。

发病原因

由真菌侵染引起。病菌可残留在土壤中或种子上,通过风雨、流水和农事操作传播,连绵细雨及大雾、多露天气,易造成病害流行。甜椒比辣椒易感病。

防治方法

  1. 做好种子消毒:用55℃温水浸种10分钟,冷水冷却后浸种摧芽,或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4%。
  2. 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摘除病叶、病果,清除病残体,搞好田间卫生,可减少病害发生,减轻病害发展。
  3. 药剂防治:预防药剂可用80%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8%科博(波尔多液+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发病初期:喷药治疗可选用30%禾益炭克水悬剂750倍液;或18%百惠乳油8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五、青枯病

青枯病是茄科蔬菜主要病害之一。

田间识别

发病初期一侧叶片萎蔫,从整株看,先顶部叶片萎蔫,继后下部叶片萎蔫下垂,起初白天萎蔫,早晚恢复正常。3~4天后不再恢复,最后死亡呈青枯状。
病菌多从根部或茎部伤口侵入,茎基部维管束变褐色,横切茎部用手挤压有菌脓溢出。

发病原因

由细菌侵染引致。高温高湿有利病害发生,连绵阴雨天或大雨后骤晴,病害普遍发生且严重。土壤酸性,偏施氮肥、串灌漫灌利于该病发生流行。

防治方法

  1. 与非茄科作物或水稻轮作2年以上,水旱轮作是青枯病防治的主要措施。
  2. 酸性土壤增施石灰,改良土壤。
  3. 农事操作勿伤根茎,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排水,保持土壤适度干爽。
  4. 及时拨除病株,并用石灰撒施病株穴消毒。
  5. 药剂预防,喷雾和灌根结合。23%络氨铜水剂4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88%水合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57.6%冠菌清干粒剂1000~1200倍液;2%加收米液剂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性粉剂4000倍液。每隔5~7天淋灌一次,连喷2~3次。

六、疮痂病

辣椒疮痂病,称“落叶瘟”,细菌性斑点病,主要危害叶片、茎蔓、果实。

田间识别

  1. 叶片:初期水浸状银白色小斑点,后变不规则、黑绿色或黄褐色或暗褐凹陷病斑。病斑凹凸不平,呈油浸状。叶边缘、叶尖变黄。病斑沿叶脉发生,叶片变畸形。
  2. 茎蔓:染病后病斑呈不规则条斑或斑块。
  3. 果实:染病后出现圆形或长圆形墨绿色病斑,边缘略隆起,表面粗糙,引起烂果。潮湿时,有菌脓流出。

发病原因

病原细菌主要在种子表面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旺长期易发生,病菌从叶片上的气孔侵入,潜育期3~5天;在潮湿情况下,病斑上产生的灰白色菌脓借雨水飞溅及昆虫作近距离传播。发病适温27~30℃,高温高湿条件时病害发生严重,多发生于7~8月份,尤其在暴风雨过后,容易形成发病高峰。高湿持续时间长,叶面结露对该病发生和流行至关重要。

防治方法

  1.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集中烧毁。
  2. 喷施农用链霉素200-250ppm,新植霉素200ppm;20%龙克菌悬浮剂500-700倍液进行防治,并喷施新高脂膜增强药效;喷隔7天一次,连续2-3次。

七、软腐病

病状

危害果实,植株的茎叶都没有病。软腐病发生初期呈水溃状暗绿色斑,后全果软腐,具恶臭味,内部果肉腐烂,果皮变白,干缩后果实一般挂在枝条上,遇外力后即脱落。

防治

软腐病一般是由细菌引起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没有霉层全部是脓水。防治细菌性软腐病可用72%农用链霉素,或50%DT杀菌剂,或40%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或可杀得、加瑞农等药剂交替喷雾,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

八、叶斑病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的特征

该病主要为害坐果后的成株期的叶片,7-9月高温多雨发病率高。在田间多点片发生,有时局部发生很重。病斑主要有两类:

  1. 最常见的一种病斑,先从叶缘附近出现黄绿色、水渍状、近圆形的小病斑,扩散后,发展为褐色至锈红色、不规则病斑,干燥时,病斑多成褐色。即“铁锈色”病斑。
  2. 从叶缘开始,出现水浸状黄化,最后扩展至整个叶面,有的叶脉间出现白纸状病斑。这两种类型,均是细菌造成,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菌的喷菌现象”。细菌性叶斑病的病斑交界处明显,病斑微凹,没有隆起,区别于辣椒疮痂病。此病发展很快,会引起辣椒大量的落叶、落花、落果,对产量影响很大,但植株一般不会死亡。

发生条件

  1. 大田辣椒:造成这种病斑的病原体,属细菌。发育最适宜温度为23-30℃,湿温度适合时,病株大批出现并蔓延。病斑一般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害常始于苗床。通过辣椒叶片伤口侵入,在田间通过雨水、灌溉水或农具进行传播及再侵染。在地势低洼,管理不善,肥料缺乏,植株衰弱或偏施氮肥等地块发病重。在刚降雨后,空气湿度90%以上的7-9月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病菌侵入后,在空气湿度80%时,病害就能逐渐显症。若遇到低温,病害发展会受抑制。若后期温度升高,病害可持续发展。
  2. 温室辣椒:日光温室内的发病条件:温室里没有进行熏蒸消毒或消毒不彻底;室内病残株清理不干净;种子带菌,在播种前没有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温室内灌水后没有及时通风排湿,导致室内高温高湿;在前茬熟菜收货后,土壤不进行深翻暴晒直接进行下一茬的栽培。

防治方法

  1. 实行合理轮作,与非茄科熟菜轮作2-3年。前茬熟菜收货后及时彻底地清除病菌残留体,结合深耕晒垡。
  2. 播前种子消毒。用0.3%种子重量的50%敌可松可湿性粉剂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拌种可防治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
  3. 大田生长期间,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积水;温室内浇水后,室温升高时,及时通风排湿。及时将病叶带出田间销毁。
  4. 发病初期,可以喷施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1:200波尔多液或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新植霉素4000-5000倍;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7天一次,连续喷施2-3次。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