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大明寺:鉴真东渡的起点,石涛艺术的归宿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40:0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大明寺:鉴真东渡的起点,石涛艺术的归宿

扬州大明寺,这座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的古刹,历经1500余年沧桑。寺名几经变迁,从隋代的“栖灵寺”到清代的“法净寺”,最终在1980年恢复原名。大明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承之地,更因两位历史名人——鉴真大师和石涛和尚,而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和中国艺术的重要地标。

01

鉴真东渡:中日文化交流的起点

唐天宝元年(742年),鉴真大师来到大明寺担任住持。他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尤其在律学方面造诣深厚,成为当时重要的佛学传播中心。鉴真在大明寺讲授戒律,吸引了众多僧俗弟子,使这里成为佛教文化的传播重镇。

应日本僧人邀请,鉴真以大明寺为起点,历经六次尝试,最终于753年成功东渡日本。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他弘扬佛法的决心,也开启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新篇章。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宗教、建筑、医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日本律宗之祖”。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高僧,1963年,在鉴真圆寂1200周年之际,中国政府在大明寺建立了仿唐招提寺金堂风格的纪念堂。堂内供奉着楠木雕刻的鉴真坐像,庄严肃穆,仿佛在诉说着这位文化使者的传奇人生。1922年,日本学者常盘大定还在大明寺树立了“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碑文由郭沫若题写正面,赵朴初撰书背面颂辞,被誉为当代“三绝碑”。

02

石涛墓塔:艺术与佛学的完美融合

与鉴真大师的纪念建筑相距不远,是另一位文化巨匠的长眠之地——石涛墓塔。石涛(1642-1707年),原名朱若极,明靖江王后裔,是一位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艺术大师,与八大山人、髡残、弘仁并称“清初四僧”。他早年入寺为僧,云游四方,晚年定居扬州,创作了大量重要书画作品。

石涛在扬州期间,不仅留下了众多艺术珍品,还参与了园林叠石设计,对扬州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一画论”“笔墨当随时代”等艺术理念,影响了后世无数艺术家。石涛的叠石作品,如何园的片石山房,至今仍被视为园林艺术的瑰宝。

石涛墓塔位于大明寺内,与鉴真纪念堂遥相呼应,仿佛两位文化巨匠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着他们的精神对话。石涛墓塔不仅是其长眠之所,更是后人缅怀这位艺术大师的重要场所。

03

文化圣地:佛教与艺术的双重价值

大明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承之地,更因鉴真和石涛而成为文化圣地。寺内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大雄宝殿、藏经楼、平远楼等建筑,两侧则有鉴真纪念堂、石涛墓塔等文化纪念设施。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两侧是其十大弟子,东首药师佛,西首阿弥陀佛,佛坛背后是“海岛观音”泥塑群像,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除了佛教建筑,大明寺还是一座典雅的江南园林。寺内古木参天,假山造景,池水潋滟,亭榭典雅。其中,“天下第五泉”是寺中一景,泉水清澈甘甜,欧阳修曾作《大明寺泉水记》赞其水质。园内还有“御碑亭”,保存着乾隆皇帝的御碑和康熙的御制诗碑,彰显着皇家园林的尊贵。

大明寺之所以名扬海内外,不仅因为它的悠久历史,更因为这里曾经出了一位大德高僧和一位艺术大师。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这座古刹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佛教文化和艺术的双重圣地。今天,大明寺不仅是佛教徒朝圣的圣地,也是文化爱好者和游客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目的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